唐·李白
永王正月東出師, 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 江漢翻為雁鶩池。
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反唐。次年陷潼關,玄宗逃往四川。行經漢中(今陜西漢中)時,下詔以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采訪使,兼江陵大都督。同年七月到九月間,李璘至襄陽、江陵等地,以平亂為號召招募將士數萬人。當時玄宗在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自立,對李璘的這種行動很疑忌,就命令李璘到四川去。李璘不從。至德元年(756),李璘率舟師沿江東下,經九江廬山時,聘已經退隱的李白參加幕府。激于愛國熱情和濟世之心,李白接受了邀請。這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即為任王府幕僚時所寫。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正月,即至德二年(757)正月。東出師,指李璘率軍沿江東下平叛一事。這里的“天子”仍然是指已成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因為所謂的“遙分龍虎旗”是指玄宗在避亂蜀中的途中授權太子及永王、盛王、豐王等領兵平亂這件事?!褒埢⑵臁北闶俏沼斜鴻嗟膶浿臁_@二句用寥寥數字點明了人物、時間、事件和前因。因為作者立意要寫的是一組記載史實的詩篇,故此不得不利用詩歌中最為忌諱的平敘手法。但即使這樣,他還是在道清事件以后,用倒置手法在敘述原因時補上了動、靜兩種形象?!斑b分”使讀者想見那位衰老頹喪的玄宗皇帝正遲緩地揮動著僵直的兩臂發號施令的形象。用“龍虎”二字,更是使筆寫的干巴巴的旨令變成了有色彩有形象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睒谴?,高大的戰船。江漢,長江和漢水,指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地區。雁鶩池,是西漢梁孝王在開封為飼養供觀賞的禽類所鑿的池,周圍四里。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永王一舉義師,戰亂的風波就將立刻平息;象洶涌的江漢之水一樣混戰爭斗的地方,隨著永王大軍的到來將變得如供觀賞游樂的雁鶩池一樣平靜、安然。這后二句雖然在本質上與前二句一樣,同是在敘述一種行動,在預測這一行動的結果。但使人振奮,給人以新奇之感的是,作者恰當而巧妙地推出了兩組相關的物象?!皹谴L波”,“江漢——雁鶩池”。這實際上不僅僅是兩組相關的客觀物象對應,重要的還在于它們又都是主觀意象的對應。不是么?“樓船”成了正義之師的化身,“風波”顯示了叛軍的行為。洶涌的“江漢”是當時局勢,安寧美好的“雁鶩池”則是作者設想的戰后和平生活的意趣。
上一篇:《水調歌頭·宋·陳亮》賞析
下一篇:《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唐·李白》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