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才難就,田園路欲迷。
殷勤將白發,下馬照青溪,
秣陵,即今南京市。青溪,在南京,吳大帝赤烏四年鑿,發源于鐘山,南接于秦淮。根據詩中涉及的地理,再聯系詩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我們雖難以具考此詩的確切寫作年代,但可以大體推斷它作于詩人再次罷相、重新退居金陵初期。
姑不論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成敗得失如何,他的雄才大略則是眾所周知、眾口一辭的。也許是因為過求速成,也許是由于用人不當等等主客觀原因,他終于失敗了。盡管如此,他并不頹廢,始終自信,認為自己具有經世之才,失敗的原因僅僅在于“難就”,亦即杜甫《古柏行》中“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意思。新法失敗,作者被迫再次辭去相位,重新回到金陵。從熙寧八年二月復相到熙寧九年十月再次罷相,前后不過一年零八個月,時間不算很長。但由于這一期問,作者一直處在政治斗爭的風尖浪口,世事仿佛不斷變化的滄桑,及至重返金陵,真不免有隔世之感,似乎連通向舊居的道路都認不清了。作者通過對仗的兩句,將當時那種種復雜、迷惘的心情,真實地表達了出來,既言簡意賅,又情見乎辭,讀之很能使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按照一般寫法,牢騷之后,便是自怨自艾,甚至流露出消極沉淪的情緒。此詩卻不然?!耙笄凇保嗲榈臉幼??!鞍装l”,作者這時已經五十余歲,故云。為什么要多情地挽起滿頭白發,下馬對著青溪之水來照影呢?仔細體味一下,大約是意在說明,我今雖已老大,但退隱的夙愿未變,現在的我依然是過去的我。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第三十四引《隱居詩話》云:“熙寧庚戌三年,(1070)冬,王荊公安石自參知政事(副宰相)拜相。是日,官僚造門奔賀者相屬于路。公以未謝(未向皇帝呈上任命的謝表),皆不見之,獨與余坐于西廡之小閣。荊公語次(談話中間),忽顰蹙(緊皺眉頭)久之,取筆書窗曰:‘霜筠(竹外青皮)雪竹鐘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放筆揖余而入?!睆倪@段記載可知,作者早就想在年老時退居金陵?,F在政治雖然失敗,但畢竟實現了上述夙愿,在慨嘆之余,也就心平氣和了。筆者以為,非作如是理解,就難以窺見詩人此時的真實心態。
上一篇:李覯《憶錢塘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