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五言詩·野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 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原詩今譯】
我駐足東皋,望著黃昏的靄色,
心情彷徨喲,這才不安地徘徊。
每棵樹上,都掛著凄涼的秋象,
每座山頭,都披著傷感的落暉。
牧人安閑地驅趕著歸欄的牛犢,
出獵的馬馱載著野物勝利返回。
滿目匆匆過客,無一和我相識,
此刻呀,我以長歌懷念采薇人。
【鑒賞提示】
這首詩是王績隋末避亂而隱居東皋時知道了唐朝興起的消息后所作的。本詩通過詩人因苦悶彷徨而外出野望的所見所感,聯系自身的際遇和心境,抒發了閑適自慰的情調和退隱出世的心緒。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是說由于既不得志于時,隱居后又苦悶彷徨,無所依托,于是在一天傍晚游至東皋,徘徊眺望野外的景色,以企排遣心中的煩亂情緒。皋,北邊的地。東皋,詩人家鄉的一個地名。詩人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徙倚,徘徊,句中既指在東皋的徘徊行走,又雙關著詩人自己的彷徨心緒。欲何依,點明了詩人彷徨無依的苦悶。這兩句是全詩寫景寄意和抒情言志的引子,所以也可以作為理解以下六句的鑰匙。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這四句是詩人野望時所見的具體景象,詞語質樸自然,意境優美:靜,靜得恬淡,唯見秋色落暉;動,動得悠閑,活脫牧歌田園。而動象活在了靜景之中,又使得動靜相融成韻,更顯出了靜美。輔以色的輔襯,光的錯落,整個景象簡直就如一幅情趣悠遠而美妙無倫的油畫!不過,因詩人描述這些景象是出于對彷徨苦悶的排遣,所以盡管美妙而閑適淡遠的情趣充溢于畫面,卻難以掩抑其自慰感傷的心緒。“秋”,在古代幾乎都用以表現悲涼的意境。滿山的樹葉都變成了秋色——枯黃之色,這本已把衰敗蕭瑟的氣氛暗中烘托出來了,詩人又讓它更罩在了秋陽的余暉之中,雖有詩人帶有一股喜悅心情所作的牧返獵歸的點綴,恰由于這個點綴不過是因為詩人無奈于世,遂以之自慰,以便由此妙悟尾聯所歸結的退隱出世的情趣思想而特意安排的,因而這種氛圍確又使人的心頭襲上了一絲冷寂與抑郁感。由此看來,這四句詩既表達了詩人對所見景象的欣賞心情,更表現了詩人閑適淡遠的情趣,詩人自慰感傷的心緒則隱含其中。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兩句是對以上六句的歸結,是說在現實中既不遇知己,也沒有向往之人,感到寂寞孤獨,傷感悵惘。于是只有在閑適淡遠的秋景之中獨自引吭高歌,聊以寄意并排遣心中的孤獨悵惘之情了,表現了一種退隱出世的思想情緒。“相顧無相識”一句,由眼前的沒有理解熟識自己之人而推廣到世間沒有理解自己之人。長歌,引吭高歌,為古代隱士的灑脫表現之一。薇,一種野菜。采薇,《詩經·召南·草蟲》:“陡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詩人化用這一典故,和“懷”字一起用以說明自己因未遇知己與向往之人,只有空懷遠志,自慰感傷的情思了,退隱出世的思想情緒,不言自明。兩句彼此關照,相輔而相成。一說“采薇”是用商末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伐商及商亡之后他們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度日的典故,以感慨隋室將亡之事。清沈德潛認為此系穿鑿之說。據王績唐初曾任職太樂丞之事,沈說當是。
這首詩寫法上的特色也很突出,尤其是中間四句,其色、光、動、靜的自然結合與完美協調及其所造成的恬美的油畫效果,確實罕見其匹。這個前邊已經分析過了。詩的結構也與眾不同。從“情—景—情”的三部曲格式來看,似乎是一個循環,其實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格式,卻大出深意(至于其意可取與否,姑且不論)。它所體現的“因情引景——寫景寄情——因景生情”的構思與寫作的別致,確對詩人所要表達的情緒和思想有著不同一般的深化作用。
這首詩在詩歌發展史上又有一定的地位。首先表現在它是較早反對南朝靡艷詩風的一首樸實無華的詩,從詩風上對后來的唐詩有積極的影響。其次表現在對五律的形成有一定的貢獻。律詩定型于初唐詩人沈佺期和宋之問二人之手,從此成為一種重要的詩體。但比沈、宋還早六十多年的王績所寫的這首詩已經是成熟的五律了,它對五律的最后定型與通行都有其促進的作用。讀這首詩,應該明白它的這些意義。
上一篇:高適《五言詩·醉后贈張九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嶠《五言詩·長寧公主東莊侍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