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醉初醒過竹村,數家殘雪擁籬根。
風前有恨梅千點,溪上無人月一痕。
在宋代詩禪理論的發展中,吳可是一位極重要的作家,有著名的《學詩詩》三首。他家鄉分寧既是南禪黃龍一宗的發祥地,又是江西詩派開山祖師黃庭堅的故鄉,濃烈禪風的濡染與薰陶,以及江西詩派的深刻影響,使他對詩與禪的共同特點有極透徹的領悟,因而論詩力主遍參諸方,一朝悟入,自成一體,他認為詩歌藝術之極至全在乎自然圓美、意韻天成。其《學詩詩》之三說:“學詩渾似學參禪,自古圓成有幾聯?春草池塘一句子,驚天動地至今傳。”這首《小醉》正體現了這樣一種審美追求。
這是一首寫景詩,描敘的是詩人月夜歸途中的所見與所感。在冬末春初的傍晚,詩人 “小醉初醒”之后,帶著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步月而歸,路過一處山莊,見翠竹繞村、殘雪擁籬,感受到山村的清幽與素雅。但當他在朦朧的月色中,驀地看到千朵梅花正迎風綻開時,不由突發奇想,倘能和趙師雄那樣得遇梅仙該多好?但凜冽的北風中,詩人卻只能面對千點梅花、孑然而立,于是從心底涌上來一種不得盡興的悵恨與遺憾,而寒溪中單瘦的月痕和四野無人的空寂,又更加重了這種落寞與孤獨感。
這首小詩,取材于自然景物,情景相生,自然圓美。全詩以“小醉初醒”貫穿全篇。正因為是“小醉”且又已 “初醒”,盡管還有幾分酒意,但畢竟不是醉眼朦朧,所以他不僅能看到山莊的翠竹環繞,而且還能從一片淡淡的月色之中,清晰地辨別出農家宅前籬笆下的點點殘雪。正因為是“小醉初醒”,他才會想起趙師雄醉臥遇梅仙的故事,并產生一種一醉盡興的期望,但同時又冷靜地從周圍的環境氣氛中領悟到這種奇想決不可能成為現實,因而才有不得盡興的悵恨。詩人借 “千點”梅花的熱烈與一彎月痕的凄清相對比,將環境氣氛與自己的心態表現得十分生動傳神。
這首詩的圓美也表現在化用舊典上。前人論吳可詩,說其“妙處”在于 “略無斧鑿痕,字字皆有來歷” ( 《宋詩紀事》)。這首詩的第三句即體現了這一特點。詩中暗用《龍城錄》的典故,趙師雄在赴任途中,一日天寒日暮,醉醒之間憩息于松林間酒肆旁,見一女子淡妝素服,出迎于門,時天已昏黑,殘雪對月。與之交談,但覺芳氣襲人,言極清麗,同扣酒家之門,相與舉杯,十分盡興。及醒,始知醉臥于大梅花樹下。詩人化用入詩時扣住環境氣氛的相似之處進行描寫,使之與全篇意境完全契合為一,不露一點痕跡。
上一篇:禪詩《小溪》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居天柱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