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慈銘·惠山游記》原文賞析
孤塔銜惠山,清暉別塵境。春晚湖氣新,晴浴九峰影。
二泉結巖趺,密藻一泓養。潭色浮春空,山靜游魚響。
惠山,在今江蘇無錫市西郊,號稱“江南第一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向為文人墨客遣興歌詠之地。詩壇名家李慈銘也慕名尋訪,游興大發之際,寫了五絕組詩《惠山游記》以記觀感。這里選了其中兩首。
第一首詩描繪了詩人對惠山、錫山、龍光塔等風景的總體印象。“孤塔銜惠山”一句,從字面上看去,頗不合乎情理。孤塔,是指建在與惠山相隔不遠的錫山上的龍光寶塔。詩篇開篇實是用倒裝筆法,作者遙望錫、惠二山,寶塔隱融入惠山,是以為“銜”,這個字用于聯結,使獨立的惠山與同樣著名的錫山風景交相輝映,更增添惠山美色。“清暉別塵境”承上句,來寫自己對整個惠山風景區的感覺,這種感覺分層次道來:先是遠望,只覺草木蔥蘢,山清水秀,頗似仙境;然后置身景中,周圍鳥語花香,幽嫻清雅,恍若飄然如仙。這兩句所寫,與人間的嘈雜似乎相距太遠,這就先總括出惠山絕佳處。開篇兩句作者鋪寫惠山地理環境之清幽,來誘發讀者想象,創造出文人雅士所傾倒的超風脫俗的氛圍,實為大家手筆。“銜”、“別”動詞的運用,靜中有動,意境清幽又不沉寂。
三、四句意境更為優美、恢宏: “春晚湖氣新,晴浴九峰影”兩句中點明了晚春季節,交待了晴朗天氣,既寫了瀲滟湖光,又繪出蜿蜒山影。李慈銘這里把筆觸放開去,抓住季節天氣特征,捕捉湖山景物出眾之處,寫來隨意灑脫,頗具神韻。詩中的湖,就是江南著名的太湖,雖說已到晚春季節,天氣該轉向燥熱的夏季了,但一湖太湖水依舊那么煙波籠罩。“新”、“晚”兩字從意義上講是矛盾的,作者正突出這種矛盾,給人以醒目鮮明的感覺。如果說“春晚湖氣新”是寫從惠山遠眺太湖美景,那么“晴浴九峰影”就是置身惠山之外來看晴空之下陽光沐浴著的九龍山(惠山有九峰,蜿蜒若龍,故名)。春意融融,陽光也融融,一個“浴”字那樣富有溫情,并且回映季節特點,自然妥帖。
寫惠山記游覽,當然不會忘記為惠山增名添著的“天下第二泉”,第二首就是緊緊扣住二泉來寫,一反前詩大起大落而集中命筆,饒有情趣。相傳唐代茶仙陸羽曾遍品天下名泉,以惠山泉定為“天下第二泉”,是以聞名。二泉在惠山何處呢?第二首詩開篇解答了讀者心中的疑問:“二泉結巖趺。”“巖趺(fu)”,山腳。這句扼要介紹二泉地理位置,次句緊跟著進一步介紹二泉具體情況:“密藻一泓養。”緊傍惠山的一泓泉水中密密的水草搖曳,使二泉增加了一番動景。這兩句看上去平淡無奇,實筆寫出二泉地理位置及具體情況,其實這種寫法對欣賞者來說是很需要的,同時也為后面兩句創造了背景。“潭色浮春空,山靜游魚響”就是對靜美意境的延續,把春季寂靜清幽的惠山景色二泉風光點染出來。二泉平靜的水面映襯著晚春淡淡的浮云,空靈疏淡,惠山的靜與幽,在作者筆下是用游魚爭先搶食泉中水草發出的響聲映襯出來的。讀到這兩句,我們不禁會聯想起王維的《輞川組詩》中許多“空山”的詞語。“浮”字頗堪玩味,由于年長日久,青苔遍布池底,使泉水幾近于碧綠,這深色的潭水映襯著藍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浮”字在此,就使畫面活潑起來,這與末句效果相同。末句可說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套用,但在詩中非常自然,融為一體,不使人覺得牽強生硬。游魚爭食聲響何等細微,而作者竟能歷歷入耳,可見惠山幽靜、空寂,用筆非常傳神。游魚同樣為這靜美意境增添活力,使晚春的空山,清冽的二泉都在靜美中不失生機,體現出作者對惠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兩首絕句在一起比較:作者在前詩中把靜美與壯美相融,因為這首是組詩第一首,故而作者用籠罩全部的氣勢,大筆潑墨,實寫虛筆,錯落有致,給我們勾勒出一幅超凡脫俗的“惠山鳥瞰圖”; 而后詩則針對“天下第二泉”這一景點,側重寫其靜美,然而靜中有動,頗露生機,顯現作者由衷愛惜的情緒。
上一篇:古詩《吳偉業·悲歌贈吳季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基·感興》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