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蝶戀花》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柳 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②,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③。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④,對酒當歌⑤,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⑥,為伊消得人憔悴⑦。
〔注釋〕
①本篇選自柳永《樂章集》。題一作《鳳棲梧》。②竚,久立。危樓,高樓。③這兩句按詞意應讀作:“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黯(an按)黯,傷感別離的樣子。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④疏狂,狂放散漫、不受禮法拘束的生活。⑤對酒當歌,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當,猶“對”意,面對。⑥衣帶漸寬,指人消瘦。漢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⑦消得,禁受得住,值得。
〔分析〕
柳永填過不少抒發離愁別恨的詞,這一首詞突出了對遠方戀人追求的無比執著和無比強烈的心情,因而更為委婉動人。
“佇倚危樓風細細”。春風蕩漾,有人久久地站在高高的樓上。這種寫法,在五代和北宋的詞作里,往往是用來描寫思念丈夫的少婦形象,如溫庭筠“梳洗罷,獨上望江樓”之類,而柳永卻用來描寫自己對遠方戀人的思念,更加突現了詞人綿綿愛戀之情和時時思念之情,頗為令人感動。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四望天邊,產生了陣陣離別的春愁。這里的“黯黯”二字,是化用古人的成句。江淹《別賦》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的名句,從此,“黯黯”幾乎成了離愁別恨的代名詞。那么,“春愁”何以能“生”于“天際”? 這是因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青春美好的季節,詞人怎能不懷念和思戀他鐘情的伊人呢? 而伊人卻別在遠方,因此愈是遙望天邊,心中就愈是惆悵。“生天際”三字,正是詞人心理活動的絕妙寫照。
“草色煙光殘照里”。登樓所見,天際唯有一抹斜陽。斜陽所照,有光有色。這光是“煙”的光,即是彌漫在大地上的層層水汽;這色是“草”的色,即是蔓延在大地上的叢叢青草。水汽籠罩著青色的草地,更顯得天際的迷朦蒼涼;而“草”又是離別的象征,白居易的《古原草》不是說過“離離原上草”、“萋萋滿別情”嗎?在蒼莽的大地之上,彌漫著重重的離愁別恨,詞人能不感懷!
“無言誰會憑欄意”。久久遙望,默默無言,有誰能體會詞人佇倚危樓的心情?“無言”二字,既反映了詞人內心激蕩不已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急切心情,也反映了詞人無人可言的寂寞孤單處境。滿腔情愫,何處傾訴? 內心的惆悵,如何消除?
如何消除?詞人腦海里閃爍著思維的火花。于是,詞的下闋猶如奇峰迭起,一個接著一個,紛至沓來。
第一個高峰,是詞人努力設法把春愁拋于腦后。“擬把疏狂圖一醉”。準備不顧禮法的拘束,徹底放縱一下自己,酩酊一醉,百事皆忘。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要放棄對戀人的思念絕對不可能。“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即使面對著酒宴和歌舞,強求的歡樂總是毫無滋味。終于惆悵無法排除,思緒又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第二個高峰,是詞人下決心作不惜一切的執著追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里,“終”和“消得”二詞尤其值得注意。“終”是“終身不渝”的意思,“消得”是“值得”的意思。為了追求心中的戀人,即使是渾身骨瘦如柴,永遠不會后悔;即使是精力憔悴不堪,也是值得的。為了愛情,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其決心之大,恒心之堅,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與此同時,也把詞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升華到了頂峰。
全詞通篇都是內心獨白,既無對話,又無行動,全是詞人內在感情的高低起伏,但讀來卻娓娓動聽,聲聲在耳。讀者的感情,往往隨著詞人思緒的流動而流動,為其分感春愁,又為其疏狂而婉惜,更為其執著的追求而拍手叫好。其藝術的奧秘,全在于一個“真”字。正因為詞人坦率而懇摯地抒發了他自己的真情實感,讀者才能為他的真情所感動,產生強烈的共鳴。
王國維曾經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此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見《人間詞話》)“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是對柳永這首詞的高度評價;而此間所說的“第二境”,正是一切為學問、為事業奮斗的人孜孜追求的必由途徑,具有普遍的人生哲理。
需要說明的是,在柳永《樂章集》里,這首詞的詞牌是《鳳棲梧》,而不是《蝶戀花》。其實,這不過是同一詞牌的不同名稱而已。
〔評說〕
賀裳《皺水軒詞筌》:“小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作決絕語而妙者。如韋莊‘誰家少年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之類是也。牛嶠‘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韋意,而氣加婉矣。”
上一篇:詩詞·散曲《蜀道難》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蝶戀花早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