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人境接,寺門開向山。
暮鐘寒鳥聚,秋雨病僧閑。
月隱云樹外,螢飛廊宇間。
幸投花界宿,暫得靜心顏。
這首詩約作于貞元十四年(798年)夏詩人自符離赴浮梁而移家洛陽途中?!肚锝聿础?及 《將之饒州江浦夜泊》均作于是時,《傷遠行賦》 中的 “投山館以寓宿”,可能即指此。本詩寫出了勞苦奔波中偶來塵外佛寺的身心感受。
“不與人境接,寺門開向山?!遍_篇即點出景空寺遠離世喧、僻處山野的特點?!叭司场?,即世俗世界。陶淵明曰:“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而這里則是心遠地亦偏,更徹底些。“寺門”“向山”,寺門的向背,亦象征著人心的取舍,即息心塵緣,心性靜寂。
中間兩聯,寫旅宿山寺從暮到夜的所見景象,“暮鐘”、“秋雨”,“寒鳥”、“病僧”,“月隱云樹”、“螢飛廊宇”,凡諸意象,皆于幽寒、枯淡、靜寂之中見一 “空” 字,是禪境的形象體現。人到此境中,自然塵念俱消,妄心頓滅。
“幸投花界宿,暫得靜心顏。”這是詩人旅宿佛寺的感受?!盎ń纭?,即佛地,指景空寺。《華嚴經》曰: “佛土生五色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薄靶念仭?,指心與身兩者。投宿佛寺,可以使身心俱受洗禮而得清凈。在塵世奔波勞頓、神形憔悴之時,能使浮生有一宿之安寧,這是何等難得,又是何等的精神享受啊。“暫得”,見出只有這花界之夜的特定環境才能使心顏俱靜,到明朝登途時,又要陷入“人境”的辛苦與煩惱之中。著一“幸”字,表達當時內心的滿足與欣喜。對詩人來說,真可謂是花界一宿值千金??!
這首詩,雖未多說禪言妙理,但真切地表達了世俗中人在長期辛苦勞碌中偶宿清靜佛寺所得到的親切的心身感受,同時也揭示了佛教對于凈化人心、解脫眾生煩惱的巨大魅力。
上一篇:禪詩《斤竹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無為山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