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2
閩越人高荔支而下龍眼3,吾為評之:荔支如食蝤蛑大蟹4,斫雪流膏5,一噉可飽6;龍眼如食彭越石蟹7,嚼嚙久之,了無所得8。然酒闌口爽9,饜飽之余10,則咂啄之味11,石蟹有時勝蝤蛑也。
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12。
1 選自《蘇東坡集》。支:即枝。龍眼:俗名桂圓,果實似荔枝而小。2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大文學家。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3閩越:指福建省、廣東省。高:推崇。下:貶抑。4蝤蛑(qiu mou):俗名梭子蟹,體大肉多。5“斫(zhuo)雪”句:形容吃大蟹,咬著蟹肉,蟹黃就流出。斫:砍,引申為咬。雪:喻蟹肉。膏:指蟹黃。6瞰(dan):吃。7彭越:即蟛蜞,形似蟹而體小。石蟹。產于溪澗石穴的小蟹。8了:全。9酒闌。飲酒很多。闌:盡、深。10饜(yan)飽:吃飽。11咂啄:吮吸。12飲流:指美食家。
【析點】 這是一篇不茍眾議獨抒己見的好散文。作者針對“閩越人高荔支而下龍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吃荔枝“如食蝤蛑大蟹”,“一啖可飽”,食龍眼則“如食彭越石蟹”,“了無所得”,但以此分高下定優劣是不妥的,因為當你酒酣飯飽之后再來咂啄、品嘗、比較,你就會感到“石蟹有時勝蝤蛑”,也就是龍眼有時勝荔枝了。
作者言此文乃“戲書”,供“飲流”一笑,實為文中蘊含一個深刻的哲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全面地辯證地看問題,才能克服片面性。本文不足百字,卻融知識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于一爐,想象豐富,比喻恰切有意趣,文筆幽默生動,正體現了蘇公乃為文高手
上一篇:《荊巫》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荔枝圖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