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一枝花·杭州景》原文與翻譯、賞析
[元] 關漢卿
普天下錦銹鄉,環海內風流地。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水秀山奇,一到處堪游戲,這答兒忒富貴②。滿城中繡幕風簾,一哄地③人煙湊集。〔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齊,萬余家樓閣參差,并無半答兒④閑田地。松軒竹徑,藥圃花蹊,茶園稻陌,竹塢梅溪。一陀兒一句詩題,一步兒一扇屏幃。西鹽場便似一帶瓊瑤,吳山色千疊翡翠。兀良⑤,望錢塘江萬頃玻璃。更有清溪、綠水,畫船兒來往閑游戲。浙江亭⑥緊相對,相對著險嶺高峰長怪石,堪羨堪題。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樓閣崢嶸出翠微,遙望西湖暮山勢。看了這壁,覷了那壁,縱有丹青下不得筆。
〔注釋〕
①本篇選自《全元散曲》。屬南呂宮。一枝花,北曲牌名。②這答兒,這地方。忒,很,太。③一哄地,形容熱鬧的樣子。④半答兒,半片,半塊。⑤兀良,表示指點或驚嘆的語氣詞。⑥浙江亭,“浙江亭在錢塘舊治南,到縣一十五里。”(《乾道臨安志》)。
〔分析〕
“名列東南第一州”的杭州,如今早已成為舉世聞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杭州的美麗、出名,由來已久。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載:“相傳神禹治水,會諸侯于會稽,至此舍杭登陸,因名‘禹杭’。至少康封庶子無余于越以主禹祀,又名‘余杭’。秦置余杭縣。隋置杭州。”州城之西,武林諸山之水匯而為湖,一望空闊,于是湖光山色,格外嫵媚。唐白居易作杭州刺史,有大量詩文贊美杭州西湖,如著名的《錢塘湖春行》詠西湖早春,又作《憶江南》詞有“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云云,而在《春題湖上》一詩中更說“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北宋大文豪蘇軾作杭州通判,描寫西湖的詩更多,影響最大者莫過于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從此西湖又有西子湖的美稱。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有《望海潮》一詞贊美杭州與西湖的富庶美麗,一時傳揚遐邇。南宋時期,杭州為京城,最高統治集團雖然只剩下半壁江山,但不思振作以恢復故國,卻把杭州和西湖經營成供他們享樂的“天堂”。“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果然好景不長,蒙古軍隊南下,擄宋帝、太后北去,南宋亡。但好在杭州沒有遭到嚴重破壞,元朝統一中國以后,杭州依然是南方最繁榮的大城市。
關漢卿是元代卓越的戲劇和散曲作家,有雜劇六十余種,為元雜劇的奠基人;又有大量散曲,今存小令五十多首,完整的散套十二篇。他是大都人,大約在南宋亡后不久,慕名來到杭州,果然為杭州的美麗富庶所傾倒,于是在游覽之余,滿懷激情揮毫寫下這篇《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以一個北方文學家的新奇眼光,對杭州的繁華和山水的絕美作了熱情洋溢的贊嘆與歌頌。
本篇屬于北曲套曲,由三個曲牌組成,即“一枝花”、“梁州第七”和“尾聲”,宮調屬于南呂宮,是北曲套曲常見的體式之一。先看“一枝花”。開篇兩個偶句橫空起勢,先聲奪人,其意思相近,都是說杭州是全國最美麗的地方,起筆即奠定杭州以風景之美而天下奪魁的崇高地位,從而抓住讀者之心。“大元朝”兩個偶句則從歷史變遷說明杭州原屬南宋,新近并入元朝版圖,成為統一以后全國知名的大都市。前二句自橫向的空間而言,后二句自縱向的時間而言,都為了突出杭州的美麗與地位的重要。下面以“水秀山奇”四字概述杭州山水的特點。“秀”、“奇”二字下得極精確,既是客體特征,亦帶主觀評價。“一到處堪游戲”則純以主觀感受出之,補充“水秀山奇”到了無一處不具有誘人魅力的程度。如果說這二句是總寫杭州的美麗,則“這答兒”三句為總寫杭城的富庶。“忒富貴”強調到極至,似見詩人的驚詫。滿城都是繡幕風簾,可見市民之富裕;而市聲喧鬧中又足見人眾之稠密。一見繡幕之色,一聞鬧市之聲,簾幕飄動,喧聲震耳,又富于動感和實感。
《一枝花》剛唱完,《梁州》曲緊跟上,對杭州的富庶美麗作深入展開。“百十里街衢整齊”見城市之大、市容之齊整。“萬余家樓閣參差”見富人之多、住房之華麗,與上曲末二句緊相呼應。“并無半答兒閑田地”,前二句從“有”作正寫,此句從“無”作反襯。“百十里”已夠大了,而一點兒空地也沒有,足見“人煙湊集”的密度,這是江南城市的特色,而以蘇杭為最,給這位北方詩人以深刻印象。這三句是宏觀描繪,下面四個短句則是微觀鏡頭,其中前兩句是城中園林美景,后兩句是近郊田園風光。松、花、茶、稻、竹、梅與軒、徑、園、陌、塢、溪之組合,在在都見出杭州特色,至今猶然。四組八個景點并列,全作偏正詞組,平淡中自有深味。接著“一陀兒”兩句寫主觀感受,將前四小句實寫升華為“詩情畫意”的審美意境。繼之又出以三個精采的排比句,以“一帶瓊瑤”寫西鹽場,以“千疊翡翠”繪吳山色,以“萬頃玻璃”狀錢塘江,均以美玉為比,色澤鮮明,美不堪言,極寫杭州的“水秀山奇”,帶著審美主體的濃郁抒情。三句順序從西鹽場到城南吳山再到山南錢江,有如電影鏡頭的逐步搖轉。下面再著重介紹西湖和觀潮亭。“更有”二字于強調中作承轉推進,“清溪、綠水”將青山、溪水和西湖緊密相連,山青則溪清,溪清則湖水綠美,可以靈隱的“澗水溜玉”為證。接著鏡頭對準西湖湖面,“畫船兒來往閑游戲”將湖光山色、煙波畫船、游人嬉戲盡收眼底。畫船往來、游人嬉戲是動態的主畫面,而以清溪綠水半動半靜者為陪襯烘托,又與前文“水秀”相呼應。“浙江亭”三句拋散,長短錯落,以收住本曲。言嶺則險,言峰則高,言石則長而怪,與前文“山奇”相呼應,而景物組接緊密,鏡頭轉換快速,使人目不暇接,“堪羨堪題”更以主觀感受呼破,詩人激情溢于言表。
《尾聲》再對杭城和西湖山水作全景式掃描以收束全篇。“家家”句再補充這座江南水鄉城市“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特色,“樓閣”句再將近景樓臺與遠景翠微相迭印,突出杭州又是南方山城的特點,“遙望”句再補充西湖山水的暮景之美,三句中屋連著水,樓連著山,山連著湖,合成一幅“杭州山水圖”,與開篇總寫相關合。“看了這壁,覷了那壁”,委實觀之不足,恨不得生出千百雙眼睛才夠用,這又是前文“一到處堪游戲”的深化,而文情也上升到高峰,于是逼出末句“縱有丹青下不得筆”,這比詞家“畫圖難足”四字更強烈:杭州之繁華、西湖之美麗,就是最高明的畫家也畫不出來! 這是對這個“錦繡鄉”,“風流地”的最高贊美,全篇在激情的頂峰收結。
三支曲子,首為總寫概括,中為細部展現,末為總收照應。結構上渾然一體。全篇緊扣水秀山奇和城市繁榮的中心,宏觀描繪與微觀刻畫相結合,敘事寫景與議論抒情相交融,處處有杭州美景,又處處有作者贊嘆,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交相輝映。語言則清新自然,明快流暢,雅俗共賞,不失元曲的當行本色。相比于白居易、蘇軾、柳永等作家的詩詞,這篇套曲有著別一種文采風流和獨特的美學價值。
上一篇:散文賦《《革命軍》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七哀詩》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