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處機《嶗山》原文與賞析
丘處機
卓犖鰲山出海隅,霏微靈秀滿天衢。
群峰削玉幾千仞?亂石穿空一萬株。
嶗山,舊稱勞山、牢山,亦名輔唐山。它瀕臨黃海,山海相連,險峻神奇,千姿百態,皆成奇觀。《齊書》記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許多帝王將相都親登嶗山,現仍有“波海參天——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的丈余石刻。李白曾到這里來求仙訪道,寫下了“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贊美詩句。嶗山主峰名為巨峰,欲稱嶗頂,高峻挺拔,海山相連,水氣嵐光,變幻無窮,形成靈秀幽清、雄奇壯闊的獨特自然景色。自古及今,這里是人們心目中的仙都。
丘處機堪稱道教大師,自然熟悉這座被譽為“神仙之府,靈異之宅”的神山,寫出的詩自然也就與凡人不同。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元代登州棲霞 (今山東棲霞) 人。19歲即為道士,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之一。曾被成吉思汗賜官名長春,稱長春真人,而嶗山則被稱為道教創立的開始:“吳王夫差嘗登勞山,遇神人授以靈寶度人經。”丘處機詠嶗山的詩還有,如“五岳曾經四岳游,群峰未必可相儔。只因海角天涯,不得高名貫九州”,道出了嶗山過去之所以不如其他名山著稱于世的緣由。可見詩人對嶗山之熟悉與偏愛。
全詩四句,將嶗山不可枚舉的景色概括為一幅奇險壯美的立體畫面。“卓犖鰲山出海隅,霏微靈秀滿天衢。”卓犖意即超絕,挺拔。第一句便先以“卓犖”起首,總括了嶗山的特質與其處所: 超絕特立、挺拔顯現的仙山,突兀而起,聳立在大海的邊沿。讀者的眼前旋即對嶗山之奇特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想象到一座雄峰從海平面拔地而起的壯觀景象,山之高,山之顯。山之奇已不言而喻。第二句則寫出了嶗山的又一特征: 霏微靈秀。在迷迷茫茫、隱隱約約之中透露出來的一股靈秀之氣。我國的諸多名山多在內陸,山與海首尾相銜的景色實不多見。而嶗山則正是呈現出這種奇觀。有碧波蕩漾的大海作襯,受大海朦朦朧朧氛圍之籠罩,高矗入云的嶗山在人們遙遠的視野中,真恰似海市蜃樓中的仙山神水,自然有一種虛無縹渺之感。充滿一股靈秀之氣,儼然輕浮海上,置身天街。難怪嶗山早在二千年前就為人們傾心注目,當作一個神秘而又不可及的所在。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到嶗山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唐玄宗也曾派工旻、李華周進山煉藥,并將嶗山改稱為輔唐山。
“群峰削玉幾千仞? 亂石穿空一萬株”。寫完嶗山的概貌,并引出它奇異的景色后,作者又著筆墨,繼續描摹嶗山奇景: 拔起的群峰如同玉石削就,抬頭遠望眾山,如入云霄,誰人能說出它們有多高? 大概有幾千仞吧! 山石陡峭如壁,直指天際,如同挺拔的參天樹,誰人又能知曉它們有多少座!大概有幾萬座吧! 群峰之奇、山石之眾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嶗山以險、奇與神秘而著稱于世,其奇麗景色不亞于五岳。作者正抓住了這些特征,為讀者書就了一個別具風格的活脫脫的嶗山形象。詩中,作者描述嶗山景色使用的比喻,形象而逼真,貼切而恰當。如“鰲山”比嶗山,使人想到,嶗山如同一座立于海中巨鰲背上的仙山,從海平面陡然而起,直插云霄;“天衢”把嶗頂奇景置入天上街市,使人們在贊嘆嶗山高峻的同時,想到了它的神秘靈秀之氣;“削玉”與“株”的使用,令人借助玉石與樹木去想象群峰與山石的形態,收到了如臨其景的效果。
通讀全詩,怎能不嘆服作者細致的觀察與豐富的想象力?
上一篇:戚繼光《山海關城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譚嗣同《崆峒》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