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三國時孫曹大戰的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北臨大江。然而杜牧并未到過此處。《赤壁》詩是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所作,黃州城外有赤壁磯,杜牧借此以詠嘆赤壁之戰的史事,抒發自己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全詩四句,前二句是興感之由,后二句因感慨而議論。
赤壁之戰當中遺留下來一支折斷的鐵戟,沉沒在沙中,然而尚未蝕盡。詩人把它拿起來經過一番磨洗之后,才認出是前朝的遺物。由此而聯想到歷史的往事、英雄的成敗,發出后二句的議論,慨嘆周瑜的成功完全出于僥幸,意謂不是東風給他以方便,戰爭也就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說不定連二喬都要成為銅雀臺中的俘虜。
這首詩藝術上最成功之處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詩人認為導致周瑜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是東風,然而他并不正面描寫東風如何幫助周瑜取得勝利,而是從反面著筆,假使東風不給周瑜提供方便,擊敗南下的曹軍,那么,孫氏霸業便會成為泡影,鼎足三分的局面也不會出現,歷史就會變成另一個樣子了。詩人只是將鋒利的筆鋒一轉,就完全改變了戰爭的形勢及周瑜在戰爭中的地位與所起的作用,把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作用的赤壁大戰的勝負歸結為僥幸和偶然。清人趙翼說:“杜牧之作詩,恐流于平弱,故措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語,無一平正者。”(《甌北詩話》)《赤壁》詩正體現出這樣的特點。
這首詩的獨到之處還在于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由一個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歷史的往事,想到了漢末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了赤壁鏖戰中的重要人物。可謂想象豐富,含蓄別致。然而在說完“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后,詩人并沒有直言吳國的破滅,而是以兩位女子的命運暗示戰爭的結局。這兩位女子,一個是吳國前主孫策的夫人,一個是吳軍統帥周瑜的夫人,她們代表東吳的性命、東吳的尊嚴。她們的遭受屈辱,也就意味著東吳的滅亡。這一有力的反跌,詞語蘊藉,別有風致。
杜牧生活在晚唐多事之秋,具有憂國憂民的熱情與經邦濟世的抱負,非常注重研究軍事。曾在曹操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結合歷代用兵的形勢,重新注釋《孫子》。還寫了《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等軍事論文,陳述他制服內憂外患的策略,有的意見還被宰相李德裕采納。正因如此,他常以武略自詡,自負知兵。《赤壁》詩中的議論,正是他在軍事上自負之情的自然流露,僥幸成功的議論,又使人隱約感到他對歷史上的周瑜帶有一點嘲諷的意味。因此我們會不由想到阮籍登廣武城,觀楚漢戰場時發出這樣的慨嘆:“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杜牧的慨嘆不也正是幸有東風,遂使周郎成名嗎?自負之中又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氣,大概就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上一篇:《賈生·唐·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過華清宮·唐·杜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