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題李生壁》鑒賞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未通人事,追思多有可笑者,與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時無度量之心,寧復可有是? 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 是來也,余黜于徐州,將西居于洛陽,泛舟于清玲池,泊于文雅臺下,西望商丘,東望修竹園,入微子廟,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之故文。久立于廟陛間,悲《那頌》之不作,于是者已久。隴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實同與焉。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書。
(《昌黎先生集》)
貞元十六年夏天,長期在應舉求官道路上懷才不遇的韓愈,毅然離開徐州節度使的幕府,遷居到洛陽,在此去就之際,寫下了這篇有名的 “題壁”。
李生就是韓門弟子李翱,著名的古文作家。他和皇甫湜等人經常受益于韓愈的為文之道,與韓愈成為莫逆之交。韓愈在那枯燥無聊的仕宦生活中,唯一有情趣的事,就是同他的朋友李翱、王涯、侯喜等人進行古文創作,并書信來往,討論為文之道。暫住洛陽期間,雖然沒有找到生活出路,精神上卻暫時解放了。韓愈與朋友們縱情于山水之間,泛舟雎陽的清泠池,泊在文雅臺下,訪求漢代文學大師鄒陽、枚叔、司馬相如的遺文,并一起參拜品行高潔的微子的祠廟,長時間徘徊在廟廊里,悲傷王者的頌聲久已不作。
這是一篇抒情的短文,記友情,抒懷抱,發感慨。即便是如此短小的“題壁”,也充分體現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氣勢充沛、豪逸奔放的獨特風格。
韓愈為文“主氣”,他曾說: “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 由于他修養深厚,許多文章真正達到了 “氣盛”,這篇小小的“題壁”,也有一股風起云涌、江河下注之勢。題為“題李生壁”,開門見山,就從與李生相遇、相知說起,少年時天真無邪,如今更是互見肝膽; 接著,由這“近古人”之交轉入作者“黜于徐州”,西居洛陽,與友人們一起尋求古賢之遺響,悲古文之不興,在感嘆噓吁中收結,全文一氣貫下,回腸蕩氣,痛快淋漓,絲毫沒有阻塞之處。
融會古今、語句多變,也是此文的一大特點。前半部分敘友情,真切感人,從少年未通人事敘起,全用散文化的口語娓娓道來,飽含深情。后半部分在抒志中時而點綴些“駢句”,如“西居于洛陽,泛舟于清冷池”; “西望商丘,東望修竹園”……這樣,就使文勢富于變化,在自然流瀉中,更顯鏗鏘有力,產生一種韻律之美。如此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底使韓文意到筆隨,達到了“閎其中而肆其外”的程度。
上一篇:《明·徐芳·雁奴說》鑒賞
下一篇:《宋·黃庭堅·題自書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