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蘭
為憶南游人,移家大堤住。
千帆萬帆來,盡過門前去。
古人論詩,認為“詩至五絕,純乎天籟,寥寥二十字中,學問才力俱無所施,而詩之真性情、真面目出矣。”(《云邁詩話》)這首小詩,下語平淡自然,樸實無華,似不經意,然而卻能含毫渺然,寫得情真意遠,令人含詠不盡,在晚唐五絕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于商業的發達和文人致仕的需要,唐代社會長年在外經商、游歷的人較多。襄陽地處漢水之曲,上通秦隴,下控荊楚,是一個繁華的水旱碼頭,經商之人也就更為普遍。這首詩中的“南游”之人究竟因何出游,何時出游,詩人都沒作交代,而是一開始就單刀直入,引入了一個最能反映在家少婦急切盼望丈夫歸來心情的細節——“為憶南游人,移家大堤住”,作為詩的首聯。可以想見,一個女子,丈夫遠游在外,持家已為不易,而為了懷念遠游的丈夫,竟然不辭艱難繁勞,把家搬到襄陽城外的大堤之上居住,那么,這位丈夫出門時間的長久,這位少婦對丈夫的一片癡戀深情以及多年來獨守空房的痛苦不都是可以想象得到了嗎!現實生活中,人的感情達到一定極限時,往往會做出一些看似荒唐的舉動。這首詩中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移家大堤也是如此。實際上,她丈夫歸與不歸,與她住在城內城外沒有什么必然聯系,但是,對于這位少婦來說,在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焦急等待之后,仍不見丈夫歸來,也或許忽發奇想:只要自己搬到大堤居住,就可以看到丈夫歸來。這里,我們不能責怪女主人公的無知、幼稚,因為這種想法和舉動,不僅是出于理智上的分析判斷,更重要的則是對丈夫久盼不歸后,女主人公的癡情和焦急無奈心態的反映。這種擷取包孕豐富的一個細節,“納須彌于芥子”的手法的運用,既使女主人公那種強烈而又比較抽象的感情得到了深刻而又具體真切的表現,也克服了五言絕句離首即尾,離尾即首,語短氣促,風神易露的困難,達到了字句愈促、含蘊愈深的效果。
久盼不歸而移家大堤,移家大堤之后情況又將怎樣呢?后聯,詩人只是給我們簡單勾勒了一幅畫面——“千帆萬帆來,盡過門前去。”然而,正是這一簡潔單純的畫面,卻表現了詩人匠心獨運、高超的藝術處理本領。在這里,詩人對女主人公未著一詞,把她的一切放到幕后,讓讀者去想象,體味。通過這幅畫面,我們似乎看到這位少婦佇立在她的大堤新家門前,天天從早到晚,看著每條船從天邊而來,又經過她門前而去的情景。當她望穿秋水,在這里等待了許多時日,看遍了千帆萬帆盡去仍不見自己丈夫歸來之后,她移家大堤時的全部希望、甚至連她的五臟六腑也好像都被這些船只帶走了。一個“盡”字,既寫少婦眼中之景,又抒少婦胸中之意。字面上它是寫大堤外千帆萬帆盡皆順流而去,沒有一只在少婦門前停泊,實際上又孕藏著這位少婦胸中那種失望,落寞乃至絕望、怨恨的心情。這些熙熙攘攘,沿江而下,飄然而來,悠然而去的帆影,給詩歌造成一種特有的旋律和意境,對于表現少婦再次失望之后怔忡、悵惘,悠悠忽忽,對丈夫安危難卜,對自己今后不知所措的心緒,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這種似斷非斷、不了了之的結局,留下大量想象余地,有效地加深了主題,豐富了詩的內涵,把全詩推到了一個更為迷離、更為苦楚、更為無望的境地。
上一篇:鄭谷《淮上與友人別》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子蘭《長安早秋》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