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升華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把所寫的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提升為某種思想或精神的一種修辭手法。吳士文的《修辭格論析》不把升華作為辭格,而是作為辭規。
[例釋]根據結構特點,可以將升華分為三類:
(1)由外升里。即由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的行為升華為內在的品質或深刻的思想。
例1: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楊朔《荔枝蜜》)
例2:五天之后,十七個隊員盡皆因干渴處于半昏迷狀態,而陳異早已完全不省人事,只剩下微微一口氣了。半夜,下開了冰雹,全隊唯一還能動的龍大立在梯口張開了一塊雨布(因為屋頂上是不能去的)。可惜只幾分鐘冰雹便停了,龍大立抖抖雨布,還是得到了大半碗豆狀雹粒。他立刻用溫火熔解了,全都灌進了陳異的嘴里。這哪是水,這是友情,是活的希望,是生命本身啊!……(丁隆炎《冬夜》)
例1由蜜蜂的外表升華到它的高尚品質。例2中救命之水在此不僅僅是一客觀存在,而升華為友情、活的希望乃至生命本身。
(2)由點升面。即由一點或一處升華為全面或全部。
例3:盡管青春和愛情對于他來說已經是過往的煙云了,但他仍然感到一種深深的眷戀,一種幸福的、甚至有點驕傲的心緒,一種父輩的對于年輕人的祝福之情。雖然,他有點老了,生活,還是年輕的啊!西子湖,還是年輕的啊!祖國的湖山的青春,是永恒不滅的啊!還有什么比這樣的感受更使人覺得暖和和的呢?(王蒙《湖光》)
例4:可是,當戰士握著老媽媽的手,叫了一聲“阿媽妮,再見!”不知道是哪個老媽媽忍不住了,捧著戰士的手,第一個哭出了聲。接著是姑娘們、孩子們哭出聲來,然后是那些男人們無聲的眼淚,低低的啜泣。這時候,戰士們簡直是在朝鮮人民送行的淚雨中行進,這不是哪一個人在哭,這是全朝鮮人民在捧著赤心送著他們至親至愛的友人。(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
例3中人物的思想境界由眼前相愛的年輕人升華到年輕的生活、年輕的西子湖以至永遠年輕的祖國的湖山。例4由一位老媽媽對志愿軍戰士的愛升華到全體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士的愛。
(3)由此升彼。即由客觀環境中的一事或一物升華為主觀境界中的另一事或另一物。
例5:有的同伴認為沒能看見日出,總有點美中不足。同志,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其實我們分明看見另一場更加輝煌的日出。這輪曉日從我們民族歷史的地平線上一躍而出,閃射著萬道紅光,照臨到這個世界上。(楊朔《泰山極頂》)
例6:雨,像一大把被風吹散了的牛毛,透過茫茫的濕氣。突然,陸明看見自己家的那扇窗戶是亮的,他站住了,不相信地定睛一看,呵,淡黃色的燈光朦朦朧朧……兩行熱淚一下子沖出他的眼眶,星星是理解自己的。這燈光,他熟悉,他懂得,這燈光分明放射出無限雋永和純潔的愛……(張欣《假如能夠重新選擇》)
例5由自然界的日出升華到中華大地上的輝煌日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例6把眼前的燈光升華到“無限雋永和純潔的愛”。
從表現形式看,升華是由客觀的事物或現象向主觀的思想境界或精神境界轉化,即由實到虛或由淺入深或由點到面的轉化,由此,詞語由概括的普遍意義向主觀的特殊意義轉化,這就深化了全句乃至整個文本的意義。這種手法能使表達者充分發揮聯想,借客觀事物或現象抒發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構建出清新深遠的意境,從而引起接受者的共鳴和遐想。正因為如此,升華常常用于抒情文體中。
上一篇:什么是設式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摹繪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