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五柳先生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晉]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②,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③。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④。每有會意⑤,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⑥,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⑦。環堵蕭然⑧,不蔽風日。短褐穿結⑨,簞瓢屢空⑩,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12):黔婁有言(13),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14)。其言茲若人之儔乎(15)?銜觴賦詩(16),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17)?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陶靖節集》。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而寫的一篇自傳。②何許,此意為“何處”。③因,憑、據。④不求甚解,不刻意尋求深奧的解釋,指不穿鑿附會或死摳字眼。⑤會意,領會其意,此指心得體會。⑥造,到、赴。輒(zhe哲),總是。⑦曾不,從不。吝情,吝惜,舍不得。⑧環堵,四周的墻壁。蕭然,空蕩蕩的樣子,指窮困無物。⑨短褐(he赫),粗布短衣。穿,穿洞,破損。結,把斷裂的麻線打成結,此指打補丁。⑩簞(dan丹),盛飯的竹器。瓢,舀水的器具。(11)晏如,心情平和,安然自在的樣子。(12)贊,史傳作者對所記人物發表的議論。本文仿照史傳體,故用“贊”作評論。(13)黔(qian前)婁,春秋時齊國人,是當時不求仕進,獨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其妻亦與他同樣以安貧守賤著稱,事見劉向《列女傳》。(14)戚戚,憂慮、感傷的樣子。汲汲,竭力求取的樣子。(15)茲,此,指五柳先生。若人,那樣的人,此指黔婁。儔(chou籌),伴侶,同一類人物。(16)銜觴(shang傷),口含酒杯,指飲酒。觴,酒杯。(17)無懷氏、葛天氏,傳說中上古帝王,據說在他們的時代風俗古樸淳厚。
〔分析〕
本文是作者借用他人口吻,仿照史傳之體為自己寫的一篇傳記。古人曾評曰:“淵明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蕭統《陶淵明傳》)本文當是作者坦露胸襟,抒寫志趣的文章,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謂陶淵明的自畫像。
大凡傳記,不管文字如何簡略直簡,對于傳主之姓名籍貫卻決不能有半點含糊,而此傳開篇首句卻稱“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看來主人公不僅隱姓埋名,且根本不重視姓名字號,這顯然與當時(晉代)講究門第的風氣截然相悖,可以想見,斯人是被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的一介隱士,而“以五柳為號”更勾勒出斯人不拘形跡、不慕榮利的性格特征。
接著寫他的生活和志趣。“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示其房屋之破舊簡陋,“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則現其生活之窘迫貧困。先生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但決非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之輩。他胸懷抱負,志趣高雅:其一是讀書,對讀書的愛好,達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地步,可見其“好讀書”并非為了“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只是一種求知的滿足,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其二是飲酒,“嗜酒”說明對酒之鐘愛,不是三杯兩盞的小酌,而是“期在必醉”的狂飲。盡管其“家貧”,亦未改卻這一嗜好,因為這位先生只能在一醉方休的夢鄉中讓心靈得到暫時的平靜。其三是寫文章,但其著文只是“自娛”,而決非為了求官得祿。這三種志趣顯示了斯人的獨特個性和高尚追求。
文章結尾亦仿史家筆法,加上贊語。“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贊語的核心和實質,正好與前文的“不慕榮利”遙相呼應,相得益彰,而作者正是通過五柳先生之“頗示己志”表達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縱觀全篇,這篇自況性自傳體文,與一般傳記體文相比,有著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它不寫具體事件,而是著力于寫志述性,全文雖只一百七十余字,但有正文,有贊語,結構端然完整。透過短短的篇幅,人物的個性、情趣、愛好、志向乃至衣食住行都會給人以深刻而強烈的印象,這主要借力于亦敘亦評的寫作方法。諸如“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晏如也”、“忘懷得失”等等評點性語句插入于敘述之中,其人之灑脫、放浪、率真、澹泊的性格便歷歷在目。而文后的贊語,將其人比同于貧窮德高的黔婁先生,擬同于上古自然純樸之民,蘊藏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和桃源生活的理想,在文章中起著點睛的作用。
“樂志”二字是全文的主腦,追求自然是文章的脊梁。自然的個性在自然而不雕琢的語辭中傾瀉,放任的志趣在放浪而脫俗的行為中展現。粗略處顯示人物概貌;細微處可見人物須眉。不鋪不華,不枝不蔓,流暢清通,瀟灑澹逸,用字無多,而方方面面皆能顧及,若不匠心熟慮,何能一氣呵成,不落鑿痕。
〔評說〕
吳楚材等《古文觀止》:“淵明以彭澤令辭歸。后劉裕移晉祚,恥不復仕,號五柳先生。此傳乃自述其生平之行也。瀟灑澹逸,一片神行之文。”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不矜張,不露圭角,淡淡寫去,身分自見,亦與其詩相似,非養深者不能。此在文中,乃逸品也。前輩之文,頗有似此者。《輯注》評不肯仕宋,自是先生大節,然讀此文,不必計此。但看他突然而起,悠然而結,敘出事跡,了無異人,味之卻有大本領在。通篇結構,總畫出個‘不知何許人’意,若曰:知先生者,先生也。”
上一篇:散文賦《習慣說》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從軍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