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三十首(其八)》原文與翻譯、賞析
元好問
沈宋橫馳翰墨場①,風流初不廢齊梁②,論功若準平吳例③,合著黃金鑄子昂。
【注釋】 ①沈、宋:指初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②風流: 指作品的風格韻味。初: 本,原。齊、梁: 南朝齊梁詩體綺靡。③準:依照。平吳例: 越王勾踐平定吳國后,用黃金鑄造范蠡像以紀念他的功勛。
【詩大意】 沈佺期、宋之問馳騁于文壇之上,但他們的風格并沒擺脫齊、梁詩歌綺靡的風尚。如果像勾踐那樣因滅吳記功而為范蠡鑄像,那么在詩壇上就應該用黃金鑄下一個陳子昂。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一類特殊內容的詩,那就是論詩詩。
以詩論詩,七絕濫觴于杜甫《戲為六絕句》。以古詩論詩則始于韓愈、白居易。杜詩的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韓愈的《調張籍》中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妣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都是論詩詩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自宋以來,以詩評詩者不下數十人。總括之可分兩類:一類是闡明理論,總攬全局的。如清趙冀的《論詩》中的一首“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再一類是以元好問 《論詩三十首》 為代表,重在評論作家作品的。
以詩評詩,并非易事,因篇幅體制的限制,要求言簡意明,用典精切,評論既要切中肯綮,又要有詩的韻味,所以于作者必須學識豐富,作詩功底扎實。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就體現了以上的特點,這里選的一首是其代表。
這篇詩作運用詩化了的語言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充分肯定了陳子昂在初唐詩歌發展中的功績。陳子昂是初唐詩人,為了突出他的作用,于是先拿稍前的沈佺期、宋之問來作對比。
“沈宋橫馳翰墨場”,講的是二人在文壇上的地位。沈、宋二人都善于寫詩。在唐律詩的形成和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新唐書·藝文志》中說: “魏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 ‘沈、宋’”。又說:“語曰: ‘蘇、李居前,沈、宋比肩’”。把二人和漢蘇武、李陵地位相比,足見時人評價之高。“沈宋橫馳翰墨場” 就是對二人當時盛名的評價。
“風流初不廢齊梁”,談的是二人在詩歌上的特點和繼承關系。“齊梁”是概言南朝。這期間,文風綺靡,情歌艷賦比比皆是。梁簡文帝提倡色情詩,號為“宮體”。內容淫靡輕佻,然辭句、音律、用典又極為講究。隋李諤在《上隋高帝革文華書》 中評南朝文壇說: “竟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 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 陳子昂評論說: “彩麗竟繁,而興寄都絕。”真是錦囊其外,敗絮其中了。齊梁的“永明體”作詩要求“一篇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對詩歌格律的形成不無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因要求過于苛細,反而束縛了詩人才智的發揮。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唐初。沈、宋為其余波,二人在詩歌內容、風格的革新上建樹不多。
“沈宋橫馳翰墨場”,先將二人贊揚,高高抬起。“風流初不廢齊梁”,又將二人貶抑,重重摔了下來。他們不管如何在文壇馳騁,也不過是繼承南朝纖弱柔媚的衣缽而已。貶倒沈、宋之后,筆鋒一轉,對陳子昂進行熱情稱頌。陳子昂生于沈、宋之后,他反對“齊梁間詩,彩麗竟繁,興寄都絕” 的形式主義文風,倡導“漢魏風骨”,仰慕建安詩人正始之音。以“復古”為號召,明確提出詩歌革新主張。并且身體力行,《感愚詩三十八首》正是其詩歌主張的體現。尤其他的《登幽州臺歌》更為后人傳頌。杜甫贊揚他“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韓愈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該詩則用《國語·越語》中勾踐使工匠用良金鑄范蠡像“而朝禮之”的典故,指出陳子昂在詩歌發展上的地位,可與為滅吳立下卓越功勛的越國大臣范蠡相比。范蠡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事跡為世人所知,用之比擬,使人更容易認識陳子昂在詩歌革新方面的地位。“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這兩句總結性的贊語,形象鮮明,感情飽滿,并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成為精辟的評論與濃郁的詩意相結合的范例。
上一篇:《觀獵》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賀新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