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英志
誰報兇酋發冢冤, 寶刀飲血月黃昏。
要攜十斛葡萄酒, 來酹秋原壯士魂。
丘逢甲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曬貨,于珠江畔強行上岸租占澳門土地;到光緒十三年(1587)乃強行侵占了澳門,為非作歹,天怒人怨。這首七絕選取了“葡酋昔有遍發唐人墓者,為某壯士所手刃”(原詩小注)這奇特、新穎的題材,塑造了一位不甘民族壓迫,以血冼冤報仇的俠士形象,抒發了自己無比敬佩的激情。丘逢甲慷慨悲壯,雄健有力的詩風,由此詩可見一斑。
詩中的“某壯士”是個無名氏,這更增添了人物的傳奇色彩;何況他姓甚名“誰”本無關宏旨。關鍵是“某壯士”足為中華民族的英雄楷模,充分展示了炎黃子孫的俠肝義膽。他手刃“兇酋”之舉,為遭劫的中國人民報冤雪恨,真乃大快人心!對此詩人以遒勁之筆勾勒出一幅“壯士血刃兇酋圖”:“寶刀飲血月黃昏”。此圖意境頗為含蓄簡潔,詩人并未直接描繪殺兇酋的“壯士”之風采,而是捕捉住最能體現壯士精神的“寶刀”,以物代人,卻更能顯示出其英風豪氣。試想:在月色昏暗之夜,一柄結果了“兇酋”狗命的帶血寶刀閃閃發亮,該是何等威風凜凜!而“寶刀飲血”又激發人們聯想到“象外之象”,那握刀的“壯士”當更是氣宇軒昂,豪氣逼人!
壯士“報兇酋發冢冤”已是昔日往事,“寶刀飲血月黃昏”乃詩人此時想象中的情景。詩人緬懷“某壯士”,自有其現實的需要,即旨在弘揚“某壯士”不甘屈辱的抗爭精神、愛國熱情。這位“壯士”自然不在人世。他也許是年老病死,但更可能是被殖民者所殺害。這也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詩人要表達自己與壯士靈犀相通的復仇精神與愛國感情。而表達的最佳方式是:“要攜十斛葡萄灑,來酹秋原壯士魂。”古代十斗為一斛,南宋末改五斗一斛,總之,“十斛葡萄酒”數量甚巨,當然是夸飾之筆。這樣寫不過是極言自己對“壯士”敬仰之情的濃厚、強烈?!扒镌笨赡苡袎咽恐梗嗫赡苁菈咽勘缓μ?,總之這里有“壯士魂”,有壯士的復仇精神在。詩人欲在這里灑十斛酒來祭奠“壯士魂”正說明詩人要繼承這種愛國精神,與侵略者斗爭到底。詩人此舉所具有的深意,亦令人肅然起敬!
全詩首聯寫壯士報仇之舉,豪壯;尾聯抒發自己欲祭奠壯士魂之舉,悲壯。無論是壯士形象,還是詩人的自我形象,都令人感佩,不禁為之血脈僨張,豪氣勃發。
上一篇:施議對《澄邁驛通潮閣》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劉操南《澶淵》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