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鶴
經亂衰翁居破村, 村中何事不消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 為點鄉兵絕子孫。
還似平寧征賦稅, 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今雞犬皆星散, 日落前山獨倚門。
題曰“亂后逢村叟”,又作“時世行”,說照此詩是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的。晚唐時期,戰火不息,生靈涂炭,所謂“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秦婦吟》。詩人目睹苦難的現實,憂憤滿懷,“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此詩就是通過描寫一個孤獨老人的悲慘命運,反映了那個動亂社會的一個側面。
起句通過“經亂”、“衰翁”、“破村”幾個富于感情色采的詞的組合,一下子把人帶進那個凄涼悲慘的社會:一個屢經戰亂摧殘,身體衰弱的龍鐘老人,無依無靠地住在一個破敗不堪的村子里。而“村中何事不消魂”則是沉痛地描述了其內心的痛苦。觸目傷情,無限凄涼,故爾“消魂”。古人認為魂以守形,魂散則形斃。消魂則表示傷心之至。“何事”則概括了傷心范圍之廣,可以想象,家園的荒蕪,失去親人的悲憤,所有戰爭帶來的巨大傷痛,不時叩擊老人的心懷,使老人悲慨不已。這一句承上啟下,以下均寫“消魂”之事。“因供寨木無桑柘,為點鄉兵絕子孫。”你看:那些軍閥們為了修營建寨,把桑柘都砍光了。桑柘本是飼蠶之樹,連這也不放過,則其它樹木砍伐殆盡可想而知。而為了征兵打仗,村中的男子老老少少全部上了前線,一去而不返。“絕子孫”雖是夸張之言,但說明了兵役之重已弄得村里幾無人煙。所謂“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韓偓詩句),說明這種現象在晚唐是普遍存在的。
頸聯繼續寫消魂之因。由于戰火摧殘,田園已是荒蕪不堪;由于兵役不絕,村中已是人煙稀少。這樣的現狀正是令人辛酸萬分,可是統治者不但不體恤百姓,反而變本加厲地征收賦稅。“還似平寧征賦稅”就道出了這一現象。而“未嘗州縣略安存”則說明了這一現象之普遍,不僅是衰翁所在的村莊,而且是各地均受其害。“略安存”說明連些許的安存都沒有,這不啻是一座人間地獄。
尾聯是通過描繪一幅具體形象來展示出兵荒馬亂的景象的。“至今雞犬皆星散,日落西山獨倚門。”“雞犬星散”說明在這兵荒馬亂的社會里,連雞犬都不得安寧,則人的境況可想而知。同時也說明,由于戰爭,村中空蕩無人,連這些家禽都無人飼養了。而“日落西山”正是唐王朝沒落的一個象征。這位孤零零的老人,倚門悵望,看到的感到的都是“何事不傷魂”,不知不覺間,太陽從西山上一步步地往下沉,又是一個黃昏降臨……。王維《渭川田家》詩中是一幅怡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可是在此詩中的老翁眼里卻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無人歸,也無牛羊回,既聽不到牧童的笛聲,又看不到依依的炊煙。在此現象背后,含蘊著多少感慨,也就不言自明了。
全詩以村叟為代言人,真實地展現了一幅晚唐時代悲慘的人生畫面,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從詩的語言來看,簡煉概括,淺近易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七月·《詩經·豳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伐檀·《詩經·魏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