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文《求自試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臣植言: 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于榮親,事君貴于興國。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量能而授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 詩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國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際,沐浴圣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而位竊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口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祿者,有異于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人彼己之譏。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
方今天下一統(tǒng),九州晏如,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稅甲、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nèi),以致太和也。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統(tǒng)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簡良授能,以方叔、邵虎之臣鎮(zhèn)衛(wèi)四境,為國爪牙者,可謂當矣。然而高鳥未掛于輕繳,淵魚未懸于鉤鉺者,恐釣射之術(shù)或未盡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于君父也。故車右伏劍于鳴轂,雍門刎首于齊境。若此二子,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凌君也。夫君之寵臣,欲以除患興利; 臣之事君,必殺身靜亂以功報主也。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纓其王,羈致北闕。此二臣者,豈好為夸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結(jié),欲逞其才力,輸能于明君也。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 “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以二方未克為念。伏見先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zhàn)也。竊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發(fā)之功,以報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 若東屬大司馬,統(tǒng)偏師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雖未能擒權(quán)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丑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策。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于事,死無損于數(shù),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于白首,此徒圈牢之養(yǎng)物,非臣之所志也。
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衂,輟食忘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于吳、會矣。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師用兵之勢,可謂神妙也。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時,立功于圣世,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名著于景鐘,名績垂于竹帛,未嘗不撫心而嘆息也。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而秦、魯以成其功; 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越以濟其難。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 盧狗悲號,韓國知其才。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 試之狡兔之捷以驗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韓國之舉,是以於悒而竊自痛者也。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抃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
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 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陳聞于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 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據(jù)四部叢刊影印明本《曹子建集》)
建安文學以其所反映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清新俊爽、慷慨剛健的藝術(shù)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譜寫了光輝奪目的一頁,在對歷史變遷、社會動蕩作出深刻反映的同時,還盡情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極力追求,并第一次把個人的生存目的、價值取向作為嶄新的命題放在文學中加以表現(xiàn)。正是這種對生活意義、生命價值的思索、探求、確認和把握,使它充滿了一股勃勃生氣。
在建安作家中,對這一命題表現(xiàn)得最充分、最完美、也最悲痛的,當推建安文學的杰出代表曹植。曹植生活在一個戰(zhàn)亂動蕩的時代,他抱負非凡,志欲“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但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使他在王位繼承人的競爭中成了失敗者。命運多舛,浮沉異勢。政治上所遭受的猜忌以及迫害,生活上因貶爵移封而來的流徙飄蕩,使他改變了前期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躊躇滿志的豪放氣概。在其后期作品中增添了對歲月流逝、光陰虛擲的悲嘆和壯志無以施展的憤激不平。困于此種郁悶、無奈的心情中,他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就顯得格外地焦慮和迫切。《求自試表》正是在抒發(fā)奮身報國、建功立業(yè)抱負的同時,表現(xiàn)了一種對擺脫束縛的向往。
全文分三部分。首段,以議論開篇,指出“成功之君”應“論德而授官”,“畢命之臣”須“量能而授爵”。對照自己“爵重祿厚”而無功德可述,愧疚之情油然而起,“求自試”的愿望即已隱含其中。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二、三、四三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為一小層。第一小層首先從天下大勢分析起,西蜀東吳,禍患未除,由此結(jié)到需要有“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忠臣上。第二小層仍從“以二方未克為念”上著手,表明自己立功報恩的愿望,對自己的人生理想作了集中的闡述。第三小層敘述自己“昔從先武皇帝”,“伏見所以行師用兵之勢”的經(jīng)歷,隱然表示自己有能力立功,回應第一小層“恐釣射之術(shù),或未盡也”一語。文章的最后兩個自然段為第三部分,懇望君主能不計前愆,給予自己一次建功立業(yè)的機會。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求自試表》正是反映了一個追求人生價值的理想在沉重的政治壓迫下被毀滅的悲劇,從內(nèi)容說,《求自試表》與其說是封建士子對其君主奏呈請纓報國的赤膽忠心,不如說是對其命運悲劇的抗爭和詠嘆,而這種抗爭和詠嘆是與建功立業(yè)的歷史使命感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內(nèi)在地流動著一股深沉的情蘊。
《求自試表》十分鮮明地表現(xiàn)了曹植對建功立業(yè)的追求。這一追求是個性意識覺醒的標志。魏晉時期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期,人們逐步地一定程度地擺脫了兩漢時代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的支配,把對來世的憧憬轉(zhuǎn)變?yōu)閷ΜF(xiàn)實生活的追求,虛幻的向往在減弱,現(xiàn)實的追求在增強。正是因為這種現(xiàn)實感的增強,“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顯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也便突顯出來了,這實質(zhì)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李澤厚《美的歷程》)。曹植此表雖處處著眼于“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所謂忠臣之志,但透過這種封建主義思想的包裹,其核心乃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作為藩王的曹植,“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口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然而他所汲汲不安者是憂懼于“沒世無聞”,他視榮華富貴為“徒榮其軀而豐其體”,視錦衣玉食的生活為“圈牢之養(yǎng)物”。他企望一個“身雖屠裂,而功名著于景鐘,名績垂于竹帛”的光輝燦爛的人生。這種珍惜生命、追求不朽的思想,正體現(xiàn)了一種對于自我價值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曹植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乃在于要創(chuàng)造一個能流傳后世的名聲。他的這種追求,客觀上還具有著對壓制個性發(fā)展的封建勢力的揭露。
同他對不朽的追求相伴隨的是,子建對于時光流逝有著沉重的喟嘆。他在表中寫道:“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是的,他對建功立業(yè)的追求確是同一種遷逝之悲聯(lián)系在一起的。漢末以來,喪亂疾疫迭起,市朝遷易,人齒凋喪,舉目親舊零落殆盡,而城闕或成丘荒,惟見墳壟之上松柏郁其森森。士人們目睹于此,親歷于此,于是遷逝的悲痛縈繞心頭。遷逝之悲使得人們對于世運之遷流、人生之無常以及富貴的不可長保有了極為深切的認識。對于志士來說,遷逝之悲則大大強化了他們及時奮發(fā)的事業(yè)心。曹操《短歌行》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正是對“人生幾何”的憂嘆和“去日苦多”的無奈,使他企望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政治功業(yè)。曹植詩歌里也有“天地無窮極,陰陽轉(zhuǎn)相因。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薤露篇》)和“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顧非金石,咄咄令心悲”(《贈白馬王彪》)之類的歌吟,這是同一種意緒,同一種思考,同一種憂嘆,傳達出的都是珍惜生命、留戀人生而向往功業(yè)的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與漢人追求生命的長存不同,曹植等人將對生命長度的追求轉(zhuǎn)化為一種進取性的追求。不是以肉體的形式,而是以精神的形式存在下去。曹植在曹丕、曹睿的相繼迫害下始終壯志不渝執(zhí)著頑強的根本動力即在于此。
《求自試表》之所以為千古傳誦,固然因其不折不撓的奮發(fā)精神感染著后世讀者,但也因為它那深婉、優(yōu)美的藝術(shù)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本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自始至終地抒發(fā)了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感情強烈,骨氣蒼然。曹植的散文同漢代相比,雖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其鋪排的風味,但對于個人思想感情的真切流露,則又為漢文所遠不及。反映到語言上,為了表現(xiàn)一種流蕩的情愫,《求自試表》在駢偶對仗之中又間以散文句式,既有整飭之美,又句型富于變化,避免了呆板和冗長,從而全文的氣韻生動而又流暢。優(yōu)美的文句,豐贍的詞采,同真實熱切的內(nèi)在感情的統(tǒng)一,使本文煥發(fā)出一種感人的藝術(shù)光采。
在強大的統(tǒng)治勢力下面,曹植的政治理想破滅了,他既沒有赫赫功勛名標史冊,也沒有烈烈德操百世流芳。然則,生活的磨難卻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領(lǐng)域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光耀了中國的千古詩壇。
上一篇:詩歌·詩經(jīng)·國風·衛(wèi)風《氓》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梅堯臣詩《汝墳貧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