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西林,即西林寺(又稱乾明寺),位于廬山七嶺之西。據《東坡志林》卷一“記游廬山”條載:蘇軾于神州元豐七年(1084)五月間,在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今河南臨汝)途中,游廬山,作詩共七首,此為其中之一。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似乎并無詮釋之必要,因為它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有人說它是哲理詩,即便如此吧,其哲理也是平凡的,無非說看問題要兼顧部分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現象與本質等等。我們以為:這首詩的真正魅力在于景物、情趣、哲理三者的完滿融合高度統一。
作為山水詩,寫景是第一任務。而這首詩的“繪景”全然沒有華麗之辭藻和深奧之典故,只是用寥寥數語,勾出一個大致的甚至是若隱若現的輪廓。“嶺”是什么樣?“峰”又是什么樣?全憑欣賞者自己去想象,想象中又不可忘了按其“遠近高低”的不同去變化“嶺”和“峰”的不同態勢和形象。廬山的景色原本是千姿百態的,細致地描寫一物一景,當然也能成為好詩(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但那畢竟是局部,并非整個廬山的“真面目”。而“要識廬山真面目”,必得站在廬山之外從“遠近高低”的不同角度,用“橫看”、“側”視等不同方法,去立體地、全方位地、多側面地勾勒出廬山的全景圖。
與其說詩人在寫景,倒不如說詩人為讀者選擇了觀景的角度和方法,而“寫景”的最后完成,須靠詩人與讀者的共同努力。就象是一位愛開玩笑的朋友,詩人在對他的讀者(當時的和后來的)說:“我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了,因為我身在廬山之中。”即潛臺詞便是:“我告訴了你們‘識廬山真面目’的方法,你們好自為之吧!”一種機智、詼諧而又不乏親切的情趣隱約在詞句之中。
當然,此詩的“景”是輪廓式的,“情”是隱晦式的,而最顯而易見的還是在“景”與“情”的背景之上凸現出來的哲理。換言之,正是因為“景”與“情”的模糊隱約,才突出了“理”的清晰深刻。而個中之“理”,似乎并不僅僅限于看問題要全面,要遠眺要鳥瞰,或者說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取向;而且還包括心胸的開闊、眼光的敏銳和思維的清晰。說到底,這首詩的“理”似乎是無法窮盡的,——這也許就是此詩生命力之強大的奧密之所在吧。
上一篇:戴叔倫《題稚川山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寇國寶《題閶門外小寺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