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
三百群中見兩頭①,依然禿筆掃驊騮②。
朅來清遠吳興地③,忽憶蒼茫敕勒秋④。
南渡銅駝猶戀洛⑤,西歸玉馬已朝周⑥。
牧羝落盡蘇卿節(jié)⑦,五字河梁萬古愁⑧。
【注釋】
①三百群:言畫羊頭數(shù)極多。《詩經(jīng)·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見:同“現(xiàn)”,突出。②驊騮(hua liu):駿馬名。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戲拈土筆掃驊騮。” ③朅:同“曷”。④敕勒秋: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⑤南渡銅駝:后趙君主石虎建都鄴,把洛陽的兩只銅駱駝遷至鄴。事見《晉書·石虎載記》 ⑥西歸玉馬:喻賢臣。《論語·比考讖》:“殷感妲己,玉馬走。”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十四:“昔日殷王子,玉馬已朝周。” ⑦羝(di):公羊。此句典出《漢書·蘇武傳》。蘇武,字子卿,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扣,牧羊北海。單于給他羝羊,說等羊生了小羊方準其回漢,而蘇武歷十九年,起臥持漢節(jié),以至節(jié)毛脫荊⑧五字河梁: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傳為李陵送蘇武歸漢時所作,抒寫自己不得南來之愁。
【評說】
本詩選自王士禎《帶經(jīng)堂集》卷五三。
趙承旨,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生平見前。此詩是漁洋山人題趙孟頫《畫羊圖》所作,詩中運用諸多典故,來闡述趙孟頫畫羊的主旨和題意:不忘故國。畫中羊群一片,遠望去如白云一片,映襯著碧綠的原野。畫家筆隨意飛,筆力灑脫,禿筆一支,依然橫掃尺素。趙孟頫寓居吳興,“吳興山水清遠”(趙孟頫《吳興清遠記》),在這樣清明開闊的秀山潤水之間,怎么會忽發(fā)其想,在畫中表現(xiàn)“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敕勒秋色呢?詩歌的第三聯(lián)連用“南渡銅駝”、“西歸玉馬”兩個典故,點明他作畫的動機。大宋已亡,蒙元代興,玉馬賢臣只能出仕新朝,一如殷紂之玉馬紛紛朝周。雖然像趙孟頫這些大宋玉馬身仕異族,但始終不忘故宋,就如那南渡的銅駝,雖然早已遷至鄴地,依舊心戀洛都。作者在此點明了畫家的作畫動機,那么畫中“三百羊群”的含意也就十分明了了。蘇武被扣匈奴,歷十九年而不變戀漢思鄉(xiāng)之情,起臥持漢節(jié),以至旌毛落盡,他這種堅貞不渝的精神境界,也一直為畫家所秉持。在蒙元統(tǒng)治之下,心有此意,而未便直言,故而聊借羊群以抒懷,對蘇武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表達出由衷的贊頌。同時又對李陵投降表示深深的惋惜,雖然他有“攜手歸河梁”之詠,然而卻只能引得萬古不盡的哀愁。這樣,畫家雖然置身于溫潤的水鄉(xiāng)澤國,居處安逸,但對舊國一往情深的思戀之情就得到充分的展示。可以說,王漁洋這首題畫詩是解讀趙松雪《畫羊圖》的一把“鑰匙”。
上一篇:《題趙孟頫謝幼輿丘壑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趙承旨采菱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