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記
喜雨亭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說明
本文是蘇軾在鳳翔府簽判任上寫的,時間是仁宗嘉祐七年(1062)。當(dāng)時,蘇軾在修治官舍時,建造了一座小亭。小亭落成時,正逢大雨連降三天,綿延彌月的旱象因之解除。于是,蘇軾便以“喜雨”命亭,并欣然提筆作文。
本文撇開一般山水亭臺游記多以形制、景色描寫為主的寫法,而是交錯采用敘述、議論、抒情、寫景多種手法,顯示出獨特的風(fēng)格。
文章采用倒敘開篇,以幾個歷史事故引出“亭”“雨”“喜”三個字,再層層深入、擴展,最后點出主題:因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yè)而喜。
本文篇幅雖短,卻自然流暢,波瀾迭出。采用問答形式,似談家常,尤顯活潑歡樂,風(fēng)趣輕松。
集評
姜寶曰:此篇題小而語大,議論干涉國政民生大體,無一點塵俗氣,自非具眼者未易知也。
——明·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
王世貞曰:看東坡此篇文字,胸次灑落,真是半點塵埃不到。
——明·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
金圣嘆曰:亭與雨何與,而得以為名?然太守、天子、造物既俱不與,則即以名亭固宜,此是特特算出以雨名亭妙理,非姑涉筆為戲論也。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八
吳楚材曰: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寫、合寫、倒寫、順寫、虛寫、實寫,即小見大,以無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窮,筆態(tài)輕舉而蕩漾,可謂極才人之雅致矣。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一
余誠曰:以三“忘”為經(jīng),以八“名”字為緯,以三“民”字為骨,就一座私亭,寫出絕大關(guān)系,俾憂樂同民之意,隱然言外,而又毫不著跡。立言最為有體,然非出筆瀟灑,亦安能藏莊重于流麗如此也,的是風(fēng)流太守之文。彼于篇末以滑稽為譏者,殆未思民歸功太守,太守推美于君,天子讓善于天,天普美無言。層層正自有至理。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上一篇:后赤壁賦散文《后赤壁賦》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平散文《墨池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