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果
一賦阿房萬古傳①,而今還有趙樊川②。
謝公墩上王公住③,異代風(fēng)流各自賢。
【注釋】
①一賦《阿房》:唐杜牧撰《阿房宮賦》,諷秦始皇竭盡民力以求奢侈享樂,后代廣為流傳。②趙樊川:即趙輔之。唐代杜牧家園在樊川,名其集為《樊川集》。趙輔之居處有泉石林木,友人亦目之為“樊川”,自名其集為《趙樊川集》。③謝公墩:山名,在今南京城東隅,晉時謝安所居之處,在半山上。王公:即王安石,他曾住此山之半山。
【評說】
本詩選自顧嗣立《元詩選二集·西庵集》、陳衍《元詩紀(jì)事》卷三。
楊果(1197—1269),元代詩人,字正卿,祁州蒲陰(今河北安國)人,元初任經(jīng)略使幕官,官至北京宣撫使、參知政事,卒謚文獻(xiàn)。工詩文,尤長于樂府,有《西庵集》。
趙輔之,元代畫家,有《趙樊川集》,姚燧曾為之作序。
這首題畫絕句,題外見義,全在畫外做文章。詩人既為《樊川圖》題詩,不從畫面落筆,卻先從杜牧寫《阿房宮賦》、萬古流傳之盛事入手,這種長篇歌行慣用的“從題外寫來”的手法,用在絕句小詩中,是很少見到的。杜牧的文采風(fēng)流,素為后人仰慕,連他的家園“樊川”,文集名《樊川集》,也被后人借用,如元人趙輔之名其文集曰《趙樊川集》,友人名其居處為“樊川”,趙輔之圖其居處亦名《樊川圖》。“趙樊川”一詞多義,既可指其人,也可指其居處,又可指其文集,亦可指他的畫《樊川圖》。詩至此才落到題名趙輔之《樊川圖》上。詩的三、四句,巧妙運(yùn)用歷史上謝安、王安石都曾居住過金陵城東半山的故事。謝安字安石,與王安石名巧合“安石”二字。王安石很風(fēng)趣地寫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yīng)墩姓尚隨公。”(《謝公墩》,見《王荊文公詩箋注》卷四二)楊果詩的結(jié)句,將謝安、王安石住半山,趙輔之用杜牧居處名、文集名,視為“異代風(fēng)流”,稱贊趙輔之使用“樊川”一名,得前輩賢人的文采風(fēng)流。
題畫詩不描寫畫面,從題外發(fā)揮,專談觀畫感慨,亦別是一格。全詩寫得很巧妙,巧用地名、人名、文集名,綰合歷代賢人和當(dāng)代畫家,難怪姚燧《趙樊川集序》很推崇這首詩,評曰:“京師諸貴詩其圖者,惟楊公西庵為絕唱。”(《牧庵文集》)
上一篇:《題趙檢校苕溪山水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載鶴泛湖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