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①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②
【注釋】 ①蟾兔:代指月亮。②區區:忠懇之情。
【譯文】 已進初冬,寒氣凜冽,聽那北風呼嘯,何等凄厲。憂愁煎熬的人,夜夜難眠,仰面數著天上那數不清的星星,輾轉伴著那圓了缺、缺了圓的明月。只覺得夜是這般漫長,時光就在這無盡的期待中迅速流逝。遠方的客人曾捎來一封信,句句離別恨,字字相思情。此信至今藏在懷袖,雖經三年,墨跡歷歷。一信何至珍重如此?滿心的忠誠摯愛之情啊,唯恐夫君不能察知!
【集評】 明·陸時雍:“末四語,古人深于造情。善造情者,如身履其境而有其事,古人所以善于立言。”(《古詩鏡》卷二)
清·金圣嘆:“自表置書珍重,是一句;而其字不滅,手札依然,我不敢忘君,君豈反自忘也?望其亦將書珍重,又是一句。夫古人用筆而有意中之言,言外之意,如賓主、旁正之間,貴細察良工苦心也?!?《唱經堂古詩解》)
清·陳祚明:“遠方書札,特是設言。言迢迢遠望,藉第令忽有尺書從天而下,則我且三歲懷之矣。置懷袖,親之也,三歲不滅,永之也。蓋會面不可得矣,即一無用之書,亦必寶重若此,此心之誠若何?然君豈能察識哉!君之不察識,斷斷如也。作者明知之也,然不敢竟以此料君,故曰‘懼’。懼之為言,若云君定察識之矣,特我過為猜疑,惟恐萬一不察識耳。所謂不盡其情,反思乃得。如真有書札,則相思同之,不必言不識察矣。”(《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清·沈德潛:“用意措詞,微而婉矣?!?《古詩源》卷四)
清·吳琪:“冬之夜,自是長,無愁不覺得,愁多偏覺得。仰觀眾星,總愁極無聊之意?!濉瘍删?,乃仰觀見月而感別離之久,因而追數從前圓缺,亦是前詩‘獨宿累長夜’的‘累’字意?!妥浴圃?,言代為傳書之客來自遠方,則所思之人,遠可知也。置書懷袖,珍重其書: ‘三歲字不滅’,珍重之極,楊慎所謂思之深也。‘一心’二句,括盡一部《離騷》?!?《六朝選詩定論》)
清·朱筠:“此首前半與上首同意,至‘客從遠方來’別開境界,別訴懷抱,所謂無聊中無端懷舊,亦欲借以排遣也?!隙漭^前首深一層。‘愁多知夜長’,非身試者道不出。夜不能寐,于是仰觀星,‘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可見夜夜如此,月月如此,非止一時不寐而已。寫至此,無可聊賴,夢境無憑,求之于實,人不可見,寄之于書。夫書札又何刻去懷哉!其書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彼既關懷,我自珍重。因置書懷袖之中,雖三年之久,亦不使字少漫滅。于是子之心,我固能識察矣,但我之心抱此區區,與君遠隔,反懼不識察耳。置書是虛景,并‘遺我一書札’亦是設想,總是無可奈何之詞?!?《古詩十九首說》)
清·張玉谷:“此亦思婦之詩。首六,只就冬夜之景敘起,‘愁多’二字,已引詩情,月圓月缺,又隱為昔合今離作比。中四,忽追念彼邊曾有書來,其意可感,將遠方久別長思,借點明白。末四,遞落已邊得書寶重,終恐區區之誠,不蒙識察收住?!龤q’句,用筆最妙。蓋置書懷袖,至三歲之久,而字猶不滅,既可以作區區之證,而書來三歲,人終不歸,又何能不起不能察識之懼?古詩佳處,一筆當幾筆用,可以類推。”(《古詩賞析》卷四)
【總案】 前人云《十九首》善言情,確為的論。如此詩寫相思,事事表明“我”之區區,卻處處落在“君不識察”上。若“君”能察知“我”之區區,何至于一書之后,曠邈三歲,竟不歸來?乃使“我”憂心驚時變,不眠怨夜長,無聊數星月,唯以三年前之一紙書信為慰?詩末一“懼”字,點明了女主人公的無限委屈與無窮憂慮。
上一篇:詩經《國風·鄭風·女曰雞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