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似《吻潮微語》原文|注釋|賞析
“誤會”
武漢大學三個學生“斃命”,事后說: “出于一時誤會。”
到底“誤會” 些什么? 很不明白。
就學生說,決不至于把達姆彈“誤會” 為雞蛋或什么——丹麥的學生拿雞蛋什么去攻擊佛朗哥使館,中國的學生,卻只要一些雞蛋什么來吃,不要吃“達姆彈”。
就憲警說,應該也不把武漢大學“誤會”做實彈射擊的靶場。但竟有“斃命”情事,真是——“遺憾得很”。
官與民,飽與餓,笑與哭,請愿與殺戮之間,“誤會”實在已太深,太深了!
“消除誤會” ? 那將是: 永不!
從造謠到緘默
昆明學生的血跡,漸漸淡下來了,但一拿起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那本薄薄的小冊子,就仍然仿佛置身在鮮濃的血泊中,至少我有這感覺。
翻翻這書,使人知道當時虐殺學生,某些教授也幫了點手腳的,栽贓誣陷,百出不窮,最妙是其中一位迫學生去參加反蘇游行,在眾人前痛哭流涕打譬喻說: “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媽媽,蘇聯侵占東北,就是強奸我們媽媽,做兒子的能不反抗么?媽媽被強奸,我不能夠說下去了,否則我要滴下眼淚來! ”
這位兒子,不消說是偉大的,可惜 “蘇聯占領東北” 只在反蘇行列叫囂里持續了幾分鐘,另一種外兵卻在北平天津長住久居下來,這些自命為兒子的,想不到竟不但緘默,還把來“奸”的認做“干爸”,忙著鋪床疊被去了。
說起“干爸”,又叫我們想起不久之前,這一派教授的宣揚“大地政治學”,名噪天下,羅森堡雖然上了絞架,他在中國的應聲蟲卻入京做官了。盡管容儀表表,口講洋文,搬這弄那,這種人學問道德,都不怎么值錢。倒是那些莘莘學子十分厚道,他們還把指揮刀下的英雄尊之為“吾師”而“愛”之,這還不夠有禮嗎? Gentlemen①!
想起了花襲人
據說民社黨跳坑之前,是很有一些委屈的,它仍念念不能忘懷“民主”,但又很難辜負政府的好意,所以心里原想,參加了政府,再作打算。
這很使人想起紅樓夢上,花襲人嫁蔣玉函的事來。臨到上轎,還是哭哭啼啼,要生要死,說什么“并不是自己的心愿”,她原不過“懷著必死的心腸”,且先到了蔣家,再死在蔣家那里,表示為賈寶玉守節的。誰知一入了門,便又“見那蔣家辦事極其認真,全都按照著正配的規矩”,丫頭仆婦,都叫她“奶奶”,也就“無可奈何”,住下去再說了。
到了這時候,剩下來的事情,就只有和姓蔣的睡覺生孩子,還有什么“屈”不“屈”。“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是現成的哲學,何況在王夫人的正統思想下爬出來的花襲人。
不知民社黨袞袞諸公,在夜闌人靜的時候,也想到花襲人的身份否?
1947年
(《沒羽集》)
注釋 ①英文,意為紳士們。
賞析 在傳統戲曲中,有種折子戲,或是大戲中的一個片斷,或是單獨的一出小戲。折子戲的戲劇沖突大都簡單,表演上卻是最吃功夫的。唱做念打,要有特色,沒有過硬功底的演員是演不好折子戲的。
《吻潮微語》的大題目下,有三篇小文,可以算作是雜文中的“折子戲” 。三篇文章,每篇都不過三、四百字,而諷刺之辛辣,論理之深刻,語言之簡煉,構思之精妙,都是十分地道,十分漂亮的。
繪畫講究構圖、色調、線條,作小說講究人物性格、情節設置、語言風格,寫雜文也自有寫雜文的一番講究。其高低良莠,不僅與作者的筆力、眼力、見識有關,更與人的智慧有關。讀著《吻潮微語》中的三篇小文,不由想到智力測驗題,它讓人打破按常規思索的習慣,另辟蹊徑,達到目的。若按習慣寫法,真刀真槍地鎮壓學生的軍警背后,表面冠冕堂皇、實則別有心計的學者們,各黨派之間的鬧劇,按其所包容的社會內容,每一題目下,至少可以作得出一、二千言的文章。《吻潮微語》的作者不取常人之法,一樁樁地去發一番慨嘆。他把表面上一些彼此并不相干的事,在特殊的條件下組織聯系在一起,用彼事物來觀照此事物,用題目之外的事來作題目之內的文章。恰如猛然間抖出了那些原來人們沒有注意到的不光彩的尾巴,或是揭開頭上掩蓋著的癩疤,為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找到了最有力的佐證,直接把鋒芒捅到要害之處。對鎮壓學生之后,又解釋為“誤會”者,作者用看似平淡,實則憤怒的筆墨寫道,學生不至于把雞蛋“誤會”成達姆彈,軍警卻把學校“誤會”為實彈射擊的靶場; 對那些強迫學生去參加反蘇游行的教授們,作者冷不防地指出,他們對“另一種外兵”,非但緘默,而且認做“干爸”; 對那些政客則拉出《紅樓夢》中的花襲人,細細地描述她如何慌恐不安地嫁了蔣玉涵,又如何心安理得地做了蔣家的太太。無須多少議論與憤慨之辭,只這樣旁敲側擊著,那鎮壓者的殘暴,假愛國者的丑惡,政治娼妓的虛偽,便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這種折射、類比、聯想的運用,又比直接了當地議論更為深刻,更為生動,更為有力。這就使以諷刺、幽默見長的雜文又增加了幾分戲劇的效果,讀來也更有味道。
上一篇:劉向《葉公好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許立群《周瑜的死》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