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阿房宮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六王畢2,四海一3,蜀山兀4,阿房出5。覆壓三百余里6,隔離天日。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7,直走咸陽8。二川溶溶9,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10,檐牙高啄11;各抱地勢,12鉤心斗角13。盤盤焉14,囷囷焉15;蜂房水渦16,矗不知其幾千萬落17。長橋臥波18,未云何龍19?復(fù)道行空20,不霽何虹21?高低冥迷22,不知西東。歌臺暖響23,春光融融24;舞殿冷袖25,風(fēng)雨凄凄。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26,王子皇孫27,辭樓下殿28,輦來于秦29。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30,開妝鏡也;綠云擾擾31,梳曉環(huán)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32;煙斜霧橫,焚椒蘭也33;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yuǎn)聽34,杳不知其所之也35。一肌一容36,盡態(tài)極妍37,縵立遠(yuǎn)視38,而望幸焉39;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40。燕趙之收藏41,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42,倚疊如山43;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44,鼎鐺玉石45,金塊珠礫46,棄擲邐迤47,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48,用之如泥沙?使負(fù)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jī)上之工女;釘頭磷磷49,多于在庾之粟粒50;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51,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52, 日益驕固。戍卒叫53,函谷舉54,楚人一炬55,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56,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57,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58,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注釋】1阿(e)房宮:秦代著名宮室,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宮的前殿筑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全部工程至秦亡時猶未完成,因其前殿所在地名為阿房,所以稱之為阿房宮。秦亡,被項羽燒毀。 2六王畢:六王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國君,即六國。畢,完畢,指秦滅六國。 3四海一:四海,泛指全中國。一,統(tǒng)一。4蜀山兀(wu):四川山上的樹木被砍盡。兀,本是山高而上平,這里形容山的光禿。5出:出現(xiàn),建成。 6覆壓:覆蓋,掩蓋。 7驪山:山名,在陜西省臨潼縣東南。北構(gòu):從(驪山)北面構(gòu)建。西折:折向西方。 8走:趨向。 9二川: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樣子。 10廊腰縵回:連接建筑物的走廊,似人的腰部,縈回曲折。 11檐牙高啄:屋檐突起,猶如牙齒。象鳥嘴向上撅起。 12各抱地勢:宮室樓閣隨地形高下而建。 13鉤心斗角:廊腰彼此連接,檐牙彼此相對。 14盤盤焉:盤旋的樣子。 15困(qun)困焉:屈曲的樣子。 16蜂房水渦:樓閣依山而筑,如蜂房、水渦。 17矗(chu):聳立。落:座。 18長橋臥波:長橋架在水上。 19未云何龍:形容長橋似龍。古人認(rèn)為有云才有龍。 20復(fù)道:樓閣之間筑成的通道,上下皆有通道,故稱復(fù)道。行空:架在空中。 21霽(ji):雨停。 22冥迷:分辨不清。 23暖響:歌樂聲響,充滿暖意。 24融融:和樂。 25冷袖;舞袖飄拂,好象帶來寒意。 26妃嬪(pin)媵(ying)嬙(qiang ):指六國王侯的宮妃。 27王子皇孫:指六國王侯的子女。 28辭樓下殿:指離開六國。 29輦(nian ):帝王或王后乘坐的車。這里是坐著輦車的意思。30熒熒:明亮的樣子。 31綠云:烏黑頭發(fā)。擾擾:紛亂的樣子。32脂水:含有胭脂等化妝品的洗臉?biāo)?33椒蘭:兩種香料。 34轆轆:行車聲。 35杳(yao):深遠(yuǎn)。之:往。 36一肌一容,任何一部分肌膚,任何一種姿態(tài)。 37盡態(tài)極妍:姿態(tài)極美好,容貌極美麗。38縵立:久立。 39幸:寵愛。 40三十六年:秦王贏政在位三十六年,而他最后統(tǒng)一六國當(dāng)皇帝則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09年,當(dāng)了十二年皇帝。這里說三十六,系指在位年數(shù),極言時間長。41收藏:指金玉珍寶等物。下文“經(jīng)營”、“精英”都是這個意思,42剽(piao):搶劫。人:民 43倚疊:積累。 44其間:指秦朝的阿房宮。 45鼎鐺:(chang ):把金鼎看做鐵鍋。鐺:鍋一類的炊具。玉石:以玉為石。 46金塊:把金子看做土塊。珠礫(li):把珍珠當(dāng)成石塊、瓦塊。 47邐(li)迤(yi):連續(xù)不斷。有到處皆是的意思。 48錙(zi)銖(zhn) :皆古代重量名。一錙等于六銖,這里比喻細(xì)微。 49磷磷:水中突起的眾多石頭。形容建筑物上的釘子。 50庾(yu):露天谷倉。 51嘔啞:樂器奏出的聲音。 52獨夫:眾叛親離的人,這里指秦始皇。 53戍(shu)卒叫:指陳涉,吳廣起義。 54函谷舉:函谷關(guān)被攻取。公元前206年劉邦進(jìn)擊函谷關(guān),攻占秦首都咸陽。 55楚人:指楚霸王項羽。 56族:滅族。這里是“滅”的意思。 57遞:遞傳:順次序代代相傳。 58鑒:戒鑒。
【今譯】 六國滅亡,天下統(tǒng)一。蜀中山林被砍得光禿禿的,阿房宮才建造起來。宮室覆蓋了三百多里,把天空和太陽都掩蓋住了。從驪山北面建起,又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延伸到咸陽。渭水和樊川兩條大河,順流流入宮墻。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座閣;走廊連接,迂回曲折,檐牙突起,象禽鳥在高空啄食;宮室樓閣沿天然地形修建,長廊互相連接,檐牙彼此相對。走廊盤旋、屈曲,宛如蜂房,又象水渦,高高聳立,不知道有幾千萬所。架設(shè)在水面上的長橋(好象臥龍),但是沒有云彩,如何會有天龍?凌空架起的通道(好象一道彩虹),又不是雨后天晴,天空何以出現(xiàn)彩虹?高高低低,令人眼花繚亂,分不清北南西東。歌壇上的樂聲,送來了暖意,使人感到和樂,舞殿中舞女長袖飄拂,帶來寒意,讓人覺得象刮風(fēng)下雨一樣凄清。在同一天里,同座宮中,叫人感到氣候不同。
六國的妃嬪媵妾,王侯子女,離別了自己的宮室,乘著輦車來秦。從早到晚,獻(xiàn)歌奏樂,做了秦國的宮人。如明星亮光閃爍,那是宮女們在梳妝照鏡;烏黑的云朵紛紛亂亂,那是她們在清晨梳整發(fā)髻;渭水中漲滿了油膩,是他們潑灑著脂粉水;天空中煙霧彌漫,是他們在焚點椒蘭香料;雷霆突然,轟響,是過路的宮車聲;隆隆的車聲,漸漸遠(yuǎn)去,不知到它哪里去了。(妃嬪們)個個肌膚姿色都極細(xì)嫩嬌媚,久久佇立,遠(yuǎn)遠(yuǎn)地凝視著皇帝,希望自己得到寵幸,但有的竟在三十六年中未能見到他。燕、趙兩國所收藏的珠寶,韓、魏兩國所收斂的珍奇,齊、楚兩國所搜刮來的精品,在世世代代,年年歲歲中,六國君王搶劫掠奪他們的人民,珍寶積累如山;一旦亡國,自己不能保有,就都運送入秦國的阿房宮。秦人把寶鼎看做鐵鍋,把玉石當(dāng)做石塊,把黃金看成土塊,把珍珠當(dāng)成砂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了,也并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心里所想,也就是千萬人所想啊。秦始皇愛好豪華奢侈,人民也都愛自己的家。為什么索取珍寶時些微也不肯釋手,而揮霍起來卻象泥土黃沙?宮中支撐棟梁的木柱,比田里的農(nóng)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jī)旁操作的女工還多;釘頭顆顆,比谷倉中的粟粒還多;瓦縫錯雜參差,比人們周身的絲縷還多;欄桿門檻,縱橫交錯,多于全國的城郭;琴聲笛聲,嘈嘈雜雜,多于鬧市人們說話的聲音。使得天下的人口里不敢發(fā)出怨言,心里卻充滿了憤怒。眾叛親離的暴君的心,一天比一天更加驕橫頑固。待到戍邊的士兵一聲吶喊,函谷關(guān)就被攻破,楚兵放起大火,可惜那富麗的宮殿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并不是秦國啊。而滅秦國的,也是秦國自身,不是天下的人啊。唉!假使六國國君能各愛本國的人民,就足能抵抗強(qiáng)秦;如果秦國也能愛護(hù)六國的人民,那么君位可順序傳到三世甚至萬世,誰能夠滅絕它呢?秦國統(tǒng)治者來不及哀嘆自己覆滅的命運,后世人為之惋惜;后世人哀嘆它,可是不引以為鑒,又使他的后世人再為它而哀嘆啊。
【集評】 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序》:“仲舅之文,高騁夐厲,旁紹曲摭,絜簡渾圓,勁出橫貫,……其抉剔挫偃,敢斷果行,若誓牧野,前無有敵。……其聒蟄爆聾,……若大呂勁鳴,洪鐘橫撞。……其余……興諷愁傷,易格異狀,機(jī)鍵雜發(fā),雖綿遠(yuǎn)窮幽,醲腴魁壘,筆酣句健,窕眇碎細(xì),包詩人之軌憲,整揚馬之衙陣,聳曹、劉之骨氣,掇顏、謝之物色,然未始不……縆幅道義,鉤索于經(jīng)史……。”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二:“窮奇極麗,至矣盡矣,卻是一篇最清出文字。
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細(xì)細(xì)讀之。”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此等題目,只要形容得壯麗無比。虧他起手單刀直入,便把阿房宮點出,不用閑話,遂趁筆寫得如許高大。若徒然高大,何足為奇,乃其中之結(jié)構(gòu)處,則有樓閣,其多已如彼;空闊處則有長橋復(fù)道,其雄又如此,抑何如其壯麗也!然宮中無可為樂,亦覺減價,乃稽其歌舞之人,皆合六國之殊色,接應(yīng)不暇,則有可為樂矣。然使奇珍不列于前,亦非全美,乃稽其充物之寶,皆兼六國之厚積,視猶糞土,則阿房之曠古無比也,豈不信哉?但其創(chuàng)作,非出鬼輸神運,皆竭民之財力而為之。民心既失,豈能獨樂,則天下之族秦,竟為秦滅六國之續(xù),可為千古永鑒矣。蜀山費盡斬伐,末后只還他一片焦土,盛極而衰,理本如此。篇中十三易韻。末以感慨發(fā)垂戒意,千古僅作。”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篇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視向來瑰麗,亦復(fù)何有?以下因盡情痛悼之,為隋廣,叔寶等人炯戒,猶有關(guān)冶體。不若《上林》、《子虛》,徒逢君之過也。”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七:“開首直起,以下層層鋪敘,賦體自應(yīng)爾爾。其佳處全在造句新奇,措詞流麗,運筆變換,故能使阿房始末與宮中情景,一一宛然在耳。然不得‘嗟乎’以下議論,亦僅以描寫聲調(diào)見長耳,有何義味。文妙將柱椽釘頭,瓦縫欄檻,管弦等項,收拾前幅;而以‘可憐焦土’了結(jié)之,大發(fā)感慨。末因垂戒后世,殊覺言有盡而意無窮矣。至波瀾之壯,結(jié)構(gòu)之精嚴(yán),亦難多遘,宜乎昔人有‘唐文至此大振’之褒也。”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十八華麗:“按史載: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宮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巔以為闕,上作復(fù)道,極其侈麗。宮成,始皇崩,未立名,故但云“阿房”云。
“按:《釋義》云:“五步”一段既極言樓閣之多,若無“長橋”一段,幾不知宮中更有如許空闊處矣。
“按:《釋義》云:“有不得見”句妙甚,始皇三十六年,若說終身不得見,便呆。
“按:“燕趙”三句,是橫寫六國珍寶;“幾世”三句,是豎寫六國珍寶。是非神輸鬼運,皆竭民力為之,宜其悖入而悖出也。
“按:《釋義》云:“不敢言而敢怒”,秦皇之暴虐,天下之憤恨,一語道盡。
“按:《過秦》一篇,前半專言其強(qiáng)弱盛衰之不同,只末以“仁義”一句點醒,遂覺過不可言。此篇逐層寫來,末亦只以“焦土”一句收盡前文,而感慨益大。兩篇工力誠足抗衡千古。
“評解 以文論,一起突兀,一結(jié)無窮。中間細(xì)寫層次,藻麗流動,是佳文也。以理論,前半極寫其麗,正為后滅亡作也。而后半情極痛悼,乃為炯戒,尤有關(guān)冶體,不似《上林》,《子虛》,徒逢君之惡也。以賦論,揚子云云:‘詩人之賦麗以則’,此其有焉。古來之賦,此為第一,所以家傳戶誦,至今猶新也。《輯評》云:想作時先有末一段議論在胸,然后借題抒寫。前形容阿房,直是壯麗無比,后以‘可憐焦土’四字了局,令人心灰意冷。結(jié)處發(fā)出本旨,乃知前之鋪陳,俱為垂戒設(shè)也。至處處帶定六國,亦見阿房所由來;憾始皇,并憾六國也。篇中十三易韻,句法之工,亦無逾此。古文多以筆意勝,即此二首,筆意自有,而詞華覺盛,故取以備一格。詞華者,文之衣,不可少也,時文尤要。
“書后 自來窮奢極欲之君,秦皇漢武,如出一轍。而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何哉?豈不以漢有祖宗之培植,德澤及民者深,故其興也勃焉。不知輪臺之悔,雖在暮年,初若無補(bǔ)前失一萬一:而惡盈好謙之一念,實為天地鬼神所鑒臨。故《秦誓》一篇,大圣人以之殿《尚書》也。若夫秦皇,始以富強(qiáng)并諸候,繼以暴戾定天下,以為宇宙之大,可以力爭,可以力服,即可以力守。是以逮及暮年,絕不降一罪己之詔,而猶縱情土木,大造阿房,收藏六國之精英,疲極兆民之心力,特是漢武以英睿之姿,當(dāng)此殷鑒不遠(yuǎn),而復(fù)蹈故轍,以同冒千古不韙之名,可惜也夫。”
【總案】 《阿房宮賦》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敘阿房宮的宏偉、壯麗。開首四句交代了其興建的背景及耗費之大。以下文字鋪寫其屋宇連綿重疊,樓閣的高聳參差;布局的盤旋錯雜,長廊的迂回曲折,令人目眩神迷,眼花繚亂。而宮中則是樂聲陣陣,舞姿翩翩,不同的氣氛渲染,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
第二段,描寫宮中豪華侈靡的生活。先敘宮人的由來,接著著重描寫妃嬪之眾多、嬌美,揭示出秦朝宮廷生活的奢侈。最后寫秦國珍寶的來源和統(tǒng)治者視金如土,不惜財貨的荒淫。
第三段,以六個排比句,夸張地揭露了宮室的富麗豪華。由于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揮霍無度,激起民怨,終于導(dǎo)致了覆滅的下場。
最后一段,重在議論。指明歷代統(tǒng)治者的覆亡在于不愛其民,并告誡當(dāng)權(quán)者應(yīng)引為戒。
《阿房宮賦》是一篇賦體散文,文中體現(xiàn)了賦的寫作特征。
賦,作為一種特殊體裁,十分講究鋪敘,本文中對宮室建筑的宏偉、壯麗,宮廷生活的豪華、奢侈,都從各個方面,各種角度展開了詳盡的描寫。在描寫中,采用了賦體的夸張,渲染等多種修辭手法。在句法上,駢散結(jié)合,狀物多用駢句,抒情、議論多用散句,散韻結(jié)合,讀來瑯瑯上口;加以對偶句、排比句的純熟運用,增強(qiáng)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賦體文章,在語言上很講究遣詞用字,力求變化多端,豐富多采,該文詞匯繁富,用詞貼切。
總之,這篇文章中,作者在形式上既照顧到賦體作品重要特點,同時在內(nèi)容上能借古喻今,針砭時政,體物言志做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上一篇:李清照《金石錄后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劉禹錫《陋室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