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諫院題名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①。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dāng)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②,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zé)其職事。慶歷中③,錢君始書其名于版④。光恐久而漫滅,嘉祐八年⑤,刻著于石。后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 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回。嗚呼,可不懼哉!
【鑒賞】 本文選自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十六。諫院是古代規(guī)諫朝政缺失的諫官的官署。宋仁宗嘉祐六年 (1061),司馬光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八年 (1063),他為諫院題刻石撰寫了這篇 “題記”,意在闡明諫官的職責(zé)及應(yīng)具備的品德,指出諫官應(yīng)“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要忠于職守、剛正不阿。
“題記”先從諫官來歷談起。古代雖無諫官,但 “公卿大夫至于工商”,都有“諫者”為其謀劃。到了漢代,始置諫官。再談諫官的職責(zé)與品德。諫官的職責(zé)是“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 集于一身,故應(yīng)認真思考,以便為朝廷提出興利除弊的建議。諫官的品德是: 要有求大舍細、先急后緩的工作方法,要有 “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的高尚品質(zhì)。這樣,諫官才能同那些熱衷于名利的小人大大地區(qū)別開來。
末尾,“題記”又說明諫院題名的經(jīng)過。先是慶歷中,錢君書諫官名于“版”(名冊),司馬光怕“久而漫滅”,故將諫官名刻著于石,目的是讓后人來評他們的功過是非。這里,作者借后人之口告誡諫官要盡職敬業(yè)、忠正不阿。
全文短小精悍、事理清晰、立論宏大、簡潔明快,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忠貞愛國的精神。文中對諫官“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的要求,今天仍不乏深刻的教育意義。
上一篇:李斯《諫逐客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劉永福《諭黑旗將士檄》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