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與之《寄衣曲(三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憶郎赴邊城,幾個秋砧月。①
若無鴻雁飛,生離即死別。②
【注釋】 ①秋砧月:秋天月下搗衣。砧:搗衣用的石板。②鴻雁飛:鴻雁傳書。這里代指書信。
【譯文】 自從丈夫遠赴邊城,我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月下搗衣的孤獨的秋夜。如果不是南飛的鴻雁捎來他的音訊,隔絕萬里,實際上從離別的那天起便成了永訣。
愁腸結欲斷,邊衣猶未成。①
寒窗剪刀落,疑是劍環聲。②
【注釋】 ①愁腸結欲斷:愁思郁結,幾令腸斷。表示極度傷心。邊衣:邊防戰士穿的寒衣。②劍環:劍柄上的金屬圈。環,諧“還”。
【譯文】 愁思郁結,幾令腸斷,邊衣至今還沒織成。冷冷清清的臥房中,剪刀掉落于地,使我驀然心驚:這莫不是丈夫手中的劍環之聲?
此身倘長在,敢恨歸無日?①
但愿郎防邊,似妾縫衣密。
【注釋】 ①敢:豈敢,怎敢。常用于反問。恨:怨。
【譯文】 只要能夠活下來,我怎敢怨恨丈夫杳無歸期?但愿丈夫戍守邊防,就像我縫制邊衣一樣,細密無縫,無懈可擊。
【集評】 今·陳增杰:“三詩既可獨自成篇,又緊相銜接,章法嚴整,感情的波瀾逐層遞進深入,婉曲盡致。”(《宋代絕句六百首》第337頁)
今·朱杰人:“詩借一個丈夫從軍獨守空房的婦人之口,抓住縫制和寄送冬衣這一特定情景,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這位婦女思念親人,但又希望丈夫為保衛國家而堅守邊防的復雜而深沉的心理。”(《宋詩鑒賞辭典》第1318頁)
今·金性堯:“這是(指第三首)寫古代閨婦寄寒衣詩中感情較為硬朗的一首。末句‘密’字一字雙挽,巧而不浮,比起王建《送衣曲》的‘愿郎莫著裹尸還,愿妾不死長送衣’來,羅詩就高了一著。”(《宋詩三百首》第381頁)
【總案】 這是一組抒情詩。整組詩圍繞邊衣這條線索進行剪裁,組織情節,抒發情感。第一首“憶郎赴邊城”寫搗衣,“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中的《秋歌》),兩者的意境相同,寫盡戍婦對于征夫的思念之情。第二首“愁腸結欲斷”是寫裁衣,剪刀落下,戍婦也懷疑是丈夫身上佩戴的劍環發出的碰擊聲,可見她的思念之深,思念之苦。第三首寫縫衣,一針一線,縫進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這套組詩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戍婦,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典型環境:征夫之家,來反映南宋末年連綿不絕的戰火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的愛國之情。詩人能夠依據抒發復雜感情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運用假設、聯想、反語和細節描寫等藝術手段。
上一篇:劉季孫《寄蘇內翰》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謝逸《寄隱居士》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