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諸葛亮·后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1】,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2】,固知臣伐賊, 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 王業亦亡;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3】?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 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思惟北征【4】, 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5】, 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 顧王業不可得偏全于蜀都, 故冒危難, 以奉先帝遺意也【6】。而議者謂為非計【7】。今賊適疲于西, 又務于東, 兵法乘勞, 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 謀臣淵深, 然涉險被創【8】, 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 謀臣不如良、平, 而欲以長計取勝, 坐定天下, 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 各據州郡; 論安言計, 動引圣人;群疑滿腹, 眾難塞胸; 今歲不戰, 明年不征, 使孫策坐大, 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 殊絕于人【9】; 其用兵也, 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 險于烏巢, 危于祁連, 偪于黎陽【10】, 幾敗北山, 殆死潼關【11】, 然后偽定一時耳, 況臣才弱, 而欲以不危而定之, 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 委夏侯, 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 猶有此失, 況臣駑下【12】, 何能必勝?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 中間期年耳, 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閆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13】, 突將、無前【14】、叟、青羌【15】。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 非一州之所有; 若復數年, 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 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16】,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17】,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18】。
【注釋】
【1】偏安:偏于一隅,茍且偷安。
【2】量(liang):估量。
【3】孰與伐之:與伐賊相比,哪一個好?
【4】思惟:思慮。
【5】不毛:不長莊稼的地方。
【6】奉:執守。
【7】非計:計謀不當。
【8】涉險被創:經歷艱險,遭受挫傷。
【9】殊絕:極端地不同。
【10】偪:同“逼”,迫促。
【11】殆死:幾乎死亡。
【12】駑下:疲笨低下。
【13】曲長屯將:曲、屯皆軍隊中編制,長、將是其長官。
【14】突將無前:“突將”與“無前”猶今之突擊勇士。
【15】賨叟、青羌:古代西南少數民族。
【16】鞠躬盡力:弓身勤勞盡力。
【17】利鈍:順利或挫折。
【18】逆覩:預見。
【賞析】
世稱諸葛亮有前后兩《出師表》?!肚俺鰩煴怼分甘窠ㄅd五年(227)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行時向后主劉禪所上疏,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昭明文選》著錄只稱《出師表》,無“前”字。而《后出師表》既不見于 《三國志》本傳, 亦不見 《諸葛忠武侯文集》和 《昭明文選》, 只見于 《三國志》本傳裴注所引, 說是出于張儼 《默記》?!度龂尽菚?·諸葛恪傳》說, 吳主孫亮建興二年 (253), 諸葛瑾之子諸葛恪曾著論, 稱“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 未嘗不喟然嘆息也”, 所指似乎是這篇 《后出師表》, 但既然身在吳國的諸葛恪能見到這篇奏表, 而蜀國的陳壽于晉武帝泰始十年所上的 《諸葛氏集》和他所寫的 《諸葛亮傳》為什么都沒有提到呢?人多疑 《后表》為偽作, 而這正是聚訟的原因。不過, 《后表》的思想積極進取, 與 《前表》精神一致, 直到今天對我們仍有啟迪的意義, 所以值得一讀。
裴注引習鑿齒 《漢晉春秋》, 說這篇 《后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 十一月奏后主的。此前的情況是, 建興五年, 諸葛亮屯軍漢中?!傲甏海?揚聲由斜谷道取郿, 使趙云、鄧芝為疑軍, 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兵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 關中響震”, 于是“魏明帝西鎮長安, 命張郃拒亮, 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 與郃戰于街亭”, 由于用人不當, 致有街亭之敗, 諸葛亮請自貶三等。這年八月, 吳主孫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 (曹) 休于石亭?!? 《三國志·吳書 ·吳主傳》) 冬天,“亮復出散關, 圍陳倉, 曹真拒之, 亮糧盡而還”(《蜀書·諸葛亮傳》)。那么此表即作于這次出散關的前夕(《蜀書·趙云傳》說趙云卒于建興七年, 疑誤。據表中語, 知趙云卒于諸葛亮上表以前)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 說明自己要求再度出師的原因, 在于受托討賊。先提出先帝 (劉備) 的政治綱領是“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睗h與曹賊勢不兩立, 要想興復漢室, 就不能偏安于蜀,必須討賊。第二步, 是自謙才弱, 諸葛亮從來就是很謙虛謹慎的, 何況又新有街亭之敗? 但仔細玩味, 他這自謙, 是自留一退步, 為了反跌出“然不伐賊, 王業亦亡; 惟坐待亡, 孰與伐之”的主旨。既然才弱敵強, 是坐以待斃呢, 還是在戰爭中不斷削弱敵人、爭取生存下去?不如伐賊。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 先帝才托孤給自己, 自己是受先帝之托討賊的。
第二部分即第二自然段, 說自己既受托孤之重, 因此寢食不安, 忠心耿耿, 臨深履薄, 為實現先帝遺志而努力。文中陳述了他的戰略方針,“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由于軍務繁重, 他“并日而食”, 兩天只吃一天飯。他還指出了眼下的有利形勢:“今賊適疲于西, 又務于東”,“疲于西”, 指魏大將軍曹真被蜀牽制之事;“又務于東”, 指魏將曹休被吳將陸遜敗于石亭事。這對蜀國正是有利時機, 所謂“兵法乘勞”, 乘其疲憊, 正好進攻。而朝士頗生議論, 以為出師非計, 這大概也是后主劉禪的看法, 所以諸葛亮特別寫此表文, 來論述這個問題?!爸旉惼涫氯缱蟆?, 就是恭謹地陳述其事如后。古人書寫,皆豎行自右向左,所以說“如左”。
第三部分包括六小段,提出“六未解”。所謂“未解”,系就朝士的非議和后主的態度而言,對此,諸葛亮覺得難以理解。第一小段以高帝創業為例,說明不能避難就易、棄戰求安。高帝明德,張良、陳平深謀遠慮,也是經歷無數險難才得天下。今天蜀國情況不及高帝之時,更沒有理由與敵長久對峙,坐待敵人自亡了。第二小段是以劉繇、王朗的教訓來開導后主,希望以他們的失敗為鑒戒。漢末大亂,劉繇嘗為揚州刺史,時袁術在淮南,劉不敢到任,被人接到曲阿,后來又被袁術、孫策攻擊,跑到彭澤。王朗嘗為會稽太守,孫策渡江略地,朗與策戰,敗,浮海至東冶,又被策追擊,于是投降孫策。本文這里說他們“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云云,不詳所據。大概這兩人都比較迂闊,不能主動進攻,使孫策養蓄勢力, 自己最后落得失敗。第三、四兩小段以曹操為例,說以曹操之能,用兵如孫武、吳起,猶屢次挫敗,后來才得“偽定一時”,那么以自己劣鈍之才,怎能出戰必勝呢?意謂如果認為出戰只能勝利,不允許失敗,否則就不能出戰,這實際是作繭自縛,坐以待亡。“偽定一時耳”,指曹氏政權只是暫時定位罷了。諸葛亮以劉氏為正統,所以稱曹魏為“偽”。這兩小段引了些曹操戰敗的例子,“困于南陽”指建安二年(197)張繡敗操于宛城事;“險于烏巢”指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時,袁紹在烏巢屯糧,操軍糧少,險些失敗?!拔S谄钸B”大約指建安九年(204)曹操圍鄴(袁尚的巢穴)事。袁尚來救,操擊之,乞降,不許。袁尚夜遁,保祁山,操追擊之。復還攻鄴,操出行圍,袁尚部下審配伏弩射之,操幾乎中箭?!皞坑诶桕枴敝附ò财吣?202)袁紹病死,其子袁譚、袁尚屯于黎陽,操與之連戰,譚、尚固守。“幾敗北山”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操將夏侯淵與劉備戰于陽平,為備所殺。操自長安出斜谷與備爭漢中,運糧北山下,備因險拒守。操軍士多逃亡,乃退還長安?!按冷P”指建安十六年(211)操與馬超戰于潼關,操自潼關北渡河,超等騎兵追射之,矢下如雨。后操見諸將說:“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五攻昌霸不下”指建安四年(199)劉備初與董承等受獻帝衣帶詔,將反曹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東海昌霸反操,郡縣多叛操而應劉備,操遣將攻之不克?!八脑匠埠怀伞币芍附ò彩四?213)曹操進軍濡須口(此處為吳所筑城堡,在巢湖東,以拒曹操),號步騎四十萬,與孫權相守月余,不利,乃撤軍還?!叭斡美罘?,而李服圖之”,李服即《蜀書·先主傳》里的王子服,他表面為操所用,暗地里卻與董承等受獻帝密詔,同謀殺操。建安五年謀泄,皆伏誅?!拔暮睿暮顢⊥觥敝附ò捕?215)操得漢中,留夏侯淵屯漢中, 自引軍還。二十四年(219)春,劉備自陽平南渡沔水,于定軍興勢作營。淵率兵來爭其地,被黃忠打敗,淵等皆死。第五小段說, 自己從建興五年 (227) 屯駐漢中以來, 中間一年多, 就喪失了趙云等戰將精銳, 這些精銳乃是數十年中從四方糾合來的, 如果不趁現有兵力奮戰圖強, 再過幾年, 就只剩三分之一了, 就無法對敵了。第六小段說, 現在雖民窮兵疲, 但戰事不隨人的欲望可以停止, 只要戰事不停,與其被動作戰, 不如主動出擊, 兩者勞力費用是一樣的。欲守益州一州之地與操久持, 是沒有前途的。以上六小段, 反復說明危而后安、戰而后強的道理, 指出了一味求安的嚴重后果。
第四部分開頭說“夫難平者, 事也”,“平”同“評”。這句意即事情結果很難評論判定。他舉先帝的例子, 說當初先帝被操追擊, 曾敗當陽、奔夏口 (這是建安十三年事, 這一帶是古代楚地), 曹操高興地拍手, 以為天下已定。但后來先帝聯合東吳, 敗操于赤壁, 西取巴蜀, 舉兵北征, 消滅了夏侯淵, 奪取漢中, 使興復漢室有了希望, 這是曹操始料未及的, 是他的失著。以后又是吳國背棄前盟, 攻取荊州, 關羽敗死麥城, 先帝伐吳,在秭歸大敗, 北方曹丕稱帝。事情變化如此, 是人們難以預見的。這段話, 說明未來難料, 既包含了將來可能失敗, 但也包含著可能成功??傊?, 鼎是三分, 尚不知鹿死誰手, 因此不可妄自菲薄, 唯須努力爭取, 死而后已。
綜觀全文, 其寫作目的是為申明出師的必要, 而且指出時機寶貴, 迫在眉睫。但朝廷對于出師有所議論, 這些議論既反映思想問題, 也反映了蜀國民窮兵疲的客觀困難。對此做為蜀國丞相, 諸葛亮不能不認真分析,以統一大家的認識。先提出蜀國政策的總原則, 是“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 這是堅定不移的, 否則先帝創業還有什么意義? 然后說到目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 應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方針, 不伐賊, 則坐以待亡; 伐賊, 或可取勝。即使伐賊失敗, 也勝過坐以待亡。這是諸葛亮的指導思想。不過, 方針既定, 還有個伐賊的時機問題。從魏國“適疲于西, 又務于東”來看, 是伐賊的好時機; 從蜀國“才弱敵強”、“民窮兵?!钡姆矫婵?,又存在不少困難。由此又產生不少思想問題。本文用大量篇幅來講安和危、勝和敗的辯證關系, 是為了解決這些思想問題, 同時也進一步闡明了他的戰略方針。一句話, 他反對消極防御, 主張主動出擊, 積極開辟新局面。這是本文思想精華之所在。過去的批評, 都只肯定諸葛亮“鞫躬盡力, 死而后已”的品德作風, 對本文所表現出的戰略思想重視不夠, 所以這里有強調的必要。文章最后一段是結論, 在闡明勝和敗的辯證關系的基礎上, 指出曹操初勝, 包含著后來的失敗, 隨后又提到蜀國的失利, 話就到此為止, 至于今后蜀國命運如何, 他沒有說, 這一點頗足玩味。但他的態度是積極的, 所以有“鞫躬盡力, 死而后已”的話。
這篇文章很樸實, 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驚人之筆, 但層層剖析, 邏輯謹嚴,很有說服力。
上一篇:《古文·吊魏武帝文并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諸葛亮·后出師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