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賣炭翁》唐詩賞析,《賣炭翁》原文與注釋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①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②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③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④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⑤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⑥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⑦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⑧
【注釋】 ①南山:終南山,在西安之南。唐時這里荒無人煙,莽莽森林,常有豺狼出沒。②鬢: 臉兩旁靠近耳朵的毛發。③營: 求、謀求。④轍: 行車后車輪留下的痕跡。⑤市: 集市,做買賣的地方。⑥翩翩: 本指鳥飛時輕快的樣子。這里引申為悠閑、自得的樣子。黃衣使者: 這里指宮廷宦官,即下文的 “宮使”。他們穿黃衣、套白衫,表面悠閑自得,實則橫行無忌,借皇宮的命令欺行霸市,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 “辛苦費”。⑦敕:皇帝的命令或詔書。叱:吆喝。⑧直:通“值”,價值。
【鑒賞】 這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宮市”即皇宮要采購的東西,宦官借皇宮采購實行公開的掠奪,苦的當然不只是一個賣炭翁。詩人在詩中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以宮使為代表的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
詩的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 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 “南山中” 點出勞動場所。這句使人聯想起老人在豺狼出沒的惡劣環境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砍樹、一窯一窯地燒炭,其勞作之艱辛,環境之惡劣,好不容易燒出千余斤木炭,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伐薪”、“燒炭” 還表明老人的炭是自己艱辛勞動的成果,這就把老人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開來了。“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脫脫勾畫出賣炭翁的辛勞形象。
下兩句以設問形式的一問一答,化呆板為鮮活,使文勢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假如老人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老人已貧無立錐之地,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這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給后面遭掠奪做好了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單本應希望天暖,然而老人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 “賣炭得錢” 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卻一心盼望天氣更冷一些。通過天壤一般的巨大反差,詩人深刻地描繪了老人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用 “可憐” 二字表現了對老人的無限同情。
下兩句是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老人期待天氣更冷,剛好就“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天寒地凍的大雪盼來了,老人可以不再“心憂炭賤” 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 當老人“曉駕炭車”走在冰轍上的時候,占據他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泥濘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
下兩句承上兩句寫進城賣炭的艱難歷程: 在冰雪泥濘的道路上走得 “牛困人饑”,太陽也升起老高了,才來到炭市的南門外,權且在泥濘中舒上一口氣。窮苦之極!
下四句是個突然的轉折。在“牛困人饑” 的歇息間隙,老人忽然看到兩個騎馬的人向自己走來,那是什么人?他們身穿黃衣,外套白衫,原來是兩個給皇宮采購貨物的宦官。他們手里拿著一卷文書,口里說是皇帝下了命令,逼著老人吆牛回轉車頭向北邊的皇宮走去。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老人是那樣的無助! 他心里盤算的一切,希望的一切,頓時化為了泡影! 本來從“南山中” 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又那么難行,已經是“牛困人饑”了,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老人餓著肚子、吆喝著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他接下來的日子又怎么渡過呢?會不會因凍餓而死? 這一切,詩人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你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而詩人 “苦宮市” 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最后四句是詩人發出的感嘆,充分顯示了 “宮市” 掠奪者的殘酷。
全詩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很強的藝術特色。詩人以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二句來展現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人所能有的惟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它的一切描寫,都集中于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 “兩鬢蒼蒼” 突出年邁,以“十指黑” 和 “滿面塵灰煙火色” 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人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人希望之火的熾烈: 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人 “衣正單”,再以夜來 “一尺雪” 和路上的 “冰轍” 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人的“可憐”。而這一切,也正反襯出老人希望之火的熾烈: 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來,“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上的懸殊; “一車炭,千余斤” 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 “宮市” 掠奪的殘酷。統觀全詩,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破滅的可悲可痛。
全詩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顯得更加含蓄有力,更加引人深思,更加扣人心弦。此詩也因之成為千百年來萬口傳誦的名篇。
上一篇:《杜甫·別房太尉墓》唐詩賞析,《別房太尉墓》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頎·古從軍行》唐詩賞析,《古從軍行》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