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辨惑》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吾謂天地間必然無者有三:無神仙,無黃金術,無佛。然此三者,舉世人皆惑之1,以為必有,故甘心樂死而求之2。然吾以為必無者,吾有以知之。大凡窮天下而奉之者3,一人也4。莫崇于一人,莫貴于一人,無求不得其欲,無取不得其志;天地兩間,茍所有者5,惟不索焉6,索之,則無不獲也。
秦始皇之求為仙7,漢武帝之求為黃金8,梁武帝之求為佛9,勤已至矣10;而秦始皇遠游死11,梁武帝饑餓死12,漢武帝鑄黃金不成13。推是而言,吾知必無神仙也,必無佛也,必無黃金術也。
【注釋】 1 舉世:全社會。 2 樂死而求之:拚命加以追求。3 奉:供奉,奉獻。 4 一人,指皇帝。 5 茍:如果,假如。6 惟:只有。索:索取。 7 秦始皇之求為神仙:秦始皇嬴(ying螢)政,迷信神仙,聽方士徐福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就派帶他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去尋求長生仙藥。結果一去不返。(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8 漢武帝之求為黃金:漢武帝劉徹,晚年想長生不死,聽信方士李少君的話,以為用丹砂等藥可以煉成黃金,作為飲食器具,就可以長生不老。(事見《史記·封禪書》)。 9 梁武帝之求為佛:梁武帝蕭衍,迷信佛教,大建寺院,三次舍身同泰寺。(事見《梁書·武帝紀下》) 10勤已至矣:辛勤追求用盡心力,可說已到極點了。 11秦始皇遠游死: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游碣石,調查往海上求仙的方士;三十七年南至湘山,上會稽,并沿海巡游,希望獲得海上三神山的仙藥。在歸途中,走到沙丘平臺(今河北巨鹿縣南),病死。(事見《史記·封禪書》)。 12梁武帝饑餓死:中大同二年(547),蕭衍接受東魏大將侯景的歸降。后二年,侯景引兵渡江,攻破都城,他饑餓而死。 13漢武帝鑄黃金不成:劉徹聽信方士欒大的話,以為“黃金可成,而河決(黃河的缺口)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就叫他去鑄造黃金,結果是“黃金不就”(事見《史記·封禪書》)。
【今譯】 我認為,天地之間有三件事是肯定沒有的,那就是:沒有神仙,沒有黃金術,沒有佛。但是這三樣東西,世上的人幾乎都受其迷惑,以為一定存在,因此都甘心去拚命追求。但我認為根本不存在,因為我知道其不存在的理由。大概能窮盡天下的一切東西供他享用的,只有皇帝一個人。沒有人比皇帝更崇高,沒有人比皇帝更尊貴。他只要有欲望,沒有得不到滿足的,他只要有意愿,沒有取不到手的;天地之間,不管有什么,除非是他不去索取,只要去索取,就沒有得不到的。
秦始皇的尋求神仙,漢武帝的尋求黃金,梁武帝的尋求佛祖,其用心用力可說已到極點了;可是秦始皇在遠游的歸途中,死在沙丘;梁武帝被侯景圍困臺城,饑餓而死;漢武帝叫欒大鑄造黃金,毫無成效。由此可以推斷,天地間一定沒有神仙,一定沒有佛祖,一定沒有黃金術。
【總案】 《宋史·石介傳》:“介為文有氣,嘗患文章之弊,佛老為蠹,著《怪說》、《中國論》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為。”他在《中國論》中,對“佛者”的“天有堂,地有獄”之說,對“老者”的所謂“長生之道,不死之藥”,都力駁其非,這對破除世人的迷信,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石介的排斥佛老,頗受其師孫復的影響,孫復在《釋疑》中指出:“真宗方崇大老教,迎禮方士,公屢言神仙非實,請以秦始皇、漢武帝為戒。”很顯然,本文的論點和論據,是與孫復的上述言論一脈相承的。《辨惑》在寫作上的一個特點,是采用了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其推理的形式是:大前提:國君“無求不得其欲,無取不得其志”,如果天地間真有“神仙”、“黃金術”和“佛”的話,則國君“索之,則無不獲也。”小前提:“秦始皇之求為仙,漢武帝之求勾黃金,梁武帝之求為佛”,其結果是,或“遠游死”,或“饑餓死”,或“鑄黃金不成”。結論:“推是而言,吾知必無神仙也,必無佛也,必無黃金術也。”推理嚴密,令人信服。文章不僅辨明神仙、黃金術和佛的虛無妄誕,還揭示了封建帝王“窮天下而奉之”的剝削本質,義正詞嚴,發人深省。全文僅一百七十余字,簡樸明凈,首尾呼應,一氣貫注,“倔強勁質,有唐人風。”(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七)
上一篇:羅隱《辨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進學解》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