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辨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虎豹之為害也,則焚山,不顧野人之菽粟1;蛟蜃之為害也,則絕流,不顧漁人之鉤網2。其所全者大,而所去者小也3。
順大道而行者,救天下者也4;盡規矩而進者,全禮義者也5。權濟天下,而君臣立,上下正,然后禮義在焉6。力不能濟于用,而君臣上下之不正,雖抱空器,奚所施設7?
是以佐盟津之師,焚山絕流者也8;扣馬而諫,計菽粟而顧鉤網者也。。於戲10!
【注釋】 1野人:劉寶楠《正義》:“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祿之稱也?!贝颂幹干揭熬用?,農民。菽粟:泛指農民的莊稼。菽,豆類。 粟,谷類。2蛟:古稱蛟龍,似蛇而有四足,能害人,實為鱷魚之類。蜃(shen慎):蛟類,似蛇而大,有角。 鉤網:捕魚的兩種工具,此處代指捕魚之事。 3全:保全。去:丟失,損失。 4大道:保全大局的道理。5盡規矩:完全依照常規。 6權:變通,機變。古稱道之至當不變者為經,反經合道為權。 7空器:此指禮義的虛名。奚:何,什么。 施設:作為,建樹。 8盟津:在今河南省孟縣,武王與伐紂的諸侯會盟之地。 佐盟津之師,指太公望輔佐周武王伐紂之事。 9扣馬而諫:指武王伐紂時,伯夷、叔齊拉著武王馬韁繩勸阻之事。 10於戲:同“嗚呼”,感嘆詞。
【今譯】 虎豹造成了禍害,就應斷然焚燒山林,不必顧及農民種的莊稼;蛟蜃造成了禍害,就應斷絕水流,不必顧及漁夫下網垂釣捕撈魚蝦。這種作法所保全的大,所損失的小。
遵循顧全大局的道理而行事,其結果是拯救了天下。完全依照常規辦事,只是保全了禮義。變通常規救助天下,建立起合理的君臣關系,端正上下的名分,這樣禮義就自然在了。相反,雖有權力,卻不能用來濟世,君臣上下之間的名分不端正,雖抱禮義的虛名,又能有什么作為呢?
所以,呂尚不遵循僵死的君臣名分與禮義而輔佐周武王興兵討伐殷紂王之事,是屬于為了消除禍患而焚山絕流一類事;伯夷、叔齊拘泥于禮義,扣馬而諫,阻止武王伐紂是屬于計較莊稼、釣網的收益而顧及小利一類的事。唉!
【集評】 明·閔元衢《羅江東外紀》引《藝海洞酌》:“虎豹橫,寧焚山而不顧菽粟;蛟蜃害,寧絕流而不顧釣網者也。是數語,詞偉而義當?!?/p>
【總案】 本文通過設喻和議論史實,指出除大害應從治理天下這樣的大局著眼,敢于采取突破常規的行動,不能顧及小利,抱殘守缺,拘泥于僵死的禮義而遺患于國家和人民。作者處在唐末藩鎮割據的動蕩局勢之下,希望朝廷能采取非常之舉,消除國家的禍患,拯救危局,其寫作意圖十分明顯。
全文緊扣標題“辨害”的“害”字,巧用類比,從正反兩方面著筆,以虎豹為害而焚山,蛟蜃為害而斷流,類比呂尚輔佐周武王討伐暴虐的殷紂王,雖不合當時的君臣大義,卻顧全了大局,拯救了天下,這才是真正的行大道而全禮義;以計菽粟、顧鉤網之小利,類比為了保全所謂的禮義,扣馬而諫的伯夷、叔齊,其結果是不顧人民于水火,有意無意地助紂為虐。這就有力地說明凡事要從大局著眼來權衡利弊,只要于全局有利,就不必墨守常規,要果斷地興利除弊。文章內容深刻,中心突出,論述集中,不枝不蔓,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論述了有關如何權衡天下利弊以消除禍害的大問題,而用字僅131個,真可謂言簡意賅,惜墨如金。且語言多以對句出,不僅令人警醒,而且給人以整齊的美感。全文結構嚴謹,首尾連貫,渾然一體。最后以感嘆作結,意為唐末衰亡如此,人們卻不明此理,令人慨嘆!
上一篇:周密《蹇材望》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石介《辨惑》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