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姜夔·淡黃柳》姜 夔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①,巷陌凄涼,與江左異②,唯柳色夾道,依依可憐③。因度此闋,以紓客懷④。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⑤。看盡鵝黃嫩綠⑥。都是江南舊相識。正岑寂⑦。明朝又寒食⑧。強攜酒、小橋宅⑨。怕梨花落盡成秋色⑩。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11)。
柳村漁樂圖(局部) 【清】樊圻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赤闌橋:姜夔《送范仲訥往合肥》詩:“我家曾住赤闌橋。”②江左:指長江下游以東的地區,包括現在的江蘇等地。③依依:輕柔貌。《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可憐:可愛。④紓:寬解。⑤惻惻:凄冷之感。⑥鵝黃嫩綠:柳葉初生為黃色,然后變綠。⑦岑寂:猶高靜也。⑧寒食:清明節前一日或兩日。相傳晉文公焚林以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抱木而死。人們同情介子推的遭遇,相約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于是后世有寒食的節俗。⑨小橋宅:代指合肥戀人的住處。大橋、小橋是東吳的美女。“橋”本來作姓,后來多省作“喬”。⑩“怕梨花”句:意謂害怕好景難駐。唐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梨花落盡成秋苑。”(11)池塘自碧: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鑒賞 宋光宗紹熙初年(1190),姜夔客居合肥,住宅鄰近城南赤闌橋。這首詞就作于這年寒食節前,為姜夔自度曲,調名取自柳色。詞因柳起興,抒發了惜春情懷,又暗寓了感時傷世的悲哀。
詞的上片描寫了詞人在合肥城中的所見所聞。金人南侵后,江淮一帶已屬邊區,昔日的繁華被荒涼取代,到處是一派凋敝破敗的景象。詞人開篇即描寫了這種蕭條冷落的場景。“空城曉角”的悲涼,詞人在《揚州慢》里曾寫過,“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不僅僅是揚州城一片蕭索,合肥的情景和揚州也差不多。詞人穿行在空寂的合肥城中,聽著凄清的號角飄蕩在垂楊巷陌中,內心涌起難言的惆悵。首二句對應詞序中的“巷陌凄涼”。
“馬上”句點出人物,寫了詞人騎在馬上踽踽獨行的情景。單衣披身,在寒意未消的時節,他感覺有點冷。然而氣候的寒冷不是令他覺得冷的唯一原因,內心的寂寞清冷才是使他感覺寒氣侵人的真正原因。
詞人一路行來,看到夾道的柳樹有的未脫盡鵝黃的底子,有的則換上了嫩綠的新裝,不禁產生了“江南舊相識”的親切感。以柳為“舊相識”,抒發了作客他鄉的寂寞之感。
下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開啟下片,詞意又轉悲涼。清明時分,正是人們攜侶伴踏青掃墓的時候,最易觸發思鄉之情。詞人作客他鄉,本來就有難言的孤寂情懷,而偏偏又趕上了寒食節。想到自己要一個人度過這大好的春光,心中便泛起濃濃的鄉愁,于是才有了下面攜酒造訪合肥戀人的舉動。時常出現在姜夔詞中的合肥戀人乃姊妹二人,《解連環》云“大喬能撥春風,小喬妙移箏”,“喬”與“橋”通,以古代吳國的美女來比喻這姊妹二人。“小橋宅”即這對姊妹居處,“強攜酒”的“強”字透露出無心邀游而勉強為歡的內心世界,這一轉,更深刻地表現了客中孤獨凄涼的愁情。
“怕梨花”句寓遲暮之悲。唐杜牧《悵詩》有“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句,表達光陰流轉、人事全非的感慨,“怕梨花”句同樣也是對時間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梨花盛開之時,是多么美好,然而這樣的好景卻無法駐留,時間帶走了青春和生命,只留下無盡的傷感與悲痛。著一“怕”字,道出詞人內心的惶恐和不安。
以下三句將花落春盡的意境化作一幅具體的圖景,以燕子之口詢問春天的蹤跡,這樣的問題,答案總是無語,沒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只有生長著青草的池塘默默地傾吐著碧綠的顏色。這幅圖景,仿佛電影中的空鏡頭,跳出了人物的悲歡離合,只剩下一幀畫面漸漸地拉遠淡出,造成余音裊裊的效果。(常迎春)
集評 清·王闿運:“亦以眼前語妙。”(《湘綺樓選絕妙好詞》)
清·鄭文焯:“長吉有‘梨花落盡成秋苑’之句,白石正用以入詞,而改一‘色’字協韻。當時清真、方回多取賀詩秀句為字面。”(《鄭校白石道人歌曲》)
鏈接《淡黃柳》詞牌。《淡黃柳》也是姜夔自度曲,他在序中說,是在合肥南城見依依楊柳生情,因制此曲。雙調,六十五字,仄韻。
詞的單位名稱——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闋”字云:“事已,閉門也。”可見“闋”的本義是指事情做完后關上大門。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門部》云:“闋,引申為凡事已之稱。”則“闋”又引申為指各種事情的終了。于是,“闋”也用于音樂,意為樂曲的終止,如《儀禮·大射》云:“主人答拜,樂闋。”“樂闋”即樂曲演奏終止。由此又引申出指樂曲演奏一遍或一首樂曲為一闋,如《呂氏春秋·古樂》云:“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至宋代,“闋”又被較廣泛地用來作為詞的單位名稱,一首詞稱一闋。這種用法可以見諸宋代大量的文獻記載,如馬令《南唐書·馮延巳傳》稱其“著樂章百馀闋”,又如蘇軾《浣溪沙》詞序云“作此闋”、《如夢令》詞序云“戲作兩闋”,以及其他“因度此闋”“因賦是闋”云云,皆指詞而言。宋以后,對于雙調詞的兩片,又有上闋、下闋或前、后闋之稱。這樣,“闋”又較普遍地被用為詞的形體的專門術語了。(據《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周邦彥·氐州第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孫道絢·滴滴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