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龔自珍·己亥雜詩(錄六)·不論鹽鐵不籌河》原文賞析
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
這首詩揭露當時賦稅剝削太重,使江南農業遭到破壞的社會弊端。清政府明文規定的田賦不重,并曾揚言永不加賦。據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代作)》:“伏查大清戶律載:官田起科每畝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畝三升三合五勺”,但實際征求時,由于加成色、打折扣、賄賂勒索,使浮收之數,數倍于正額,“蘇州府長洲等縣,每畝科平糧三斗七升以次不等,折實粳米,多者幾至二斗,少者一斗五六升,遠過律載官田之數。”這就是此詩寫作的社會背景。
“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鹽鐵”指鹽鐵生產與專賣,漢桑弘羊與地方豪強的代表曾就此問題展開辯論,后由桓寬結集為《鹽鐵論》。“籌河”即治理黃河,這既是興修水利,治服河患的事業,又是疏通漕運、發展交通措施。這二者都是開辟國家財源的根本辦法。如果不講這個,而向民間,哪怕是素有糧倉之稱的東南民間搜刮誅求,都是舍本逐末,竭澤而漁。人民不堪其苦,而國用亦將匱乏。所以首二句表面似乎是說自己不在其位,故“不論”、“不籌”,只能為東南斯民放聲一哭。而實際上是指責肉食者既不從發展生產上開辟財源,又不注意興修水利,而一味剝削壓榨,致使東南人民涕淚長流。措意在顯與隱之間,故耐尋味。
“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上句直接指出這樣一個嚴酷現實,即人民實際上遭受的盤剝,遠遠超出國家律法之明文規定。“國賦三升” 和 “民一斗” 的句中排比形式,強調了稅收名實相距甚遠,鞭撻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偽善、狡詐。指出這樣做引起的結果是嚴峻的,它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屠牛那不勝栽禾”! “栽禾”是形象地表示農業生產;“屠牛”則是形象地表現對農業生產的破壞。由于農民負擔太重,在不堪忍受的情況下,宰殺耕牛,另求活路,那也比種田好啊! 同時 “屠牛”的更深隱的意味是人民逼急時也會鋌而走險,因為歷代農民起義,多以屠牛釃酒的儀式號召群眾。龔自珍這里實際上已深刻地指出,統治者不重視發展生產,一味加重剝削,也是在挖自己的墻腳。后果將不堪設想。
詩中運用句中排比 (一、三句) 和反詰語氣構成唱嘆,使議論富于情韻,也增加了作品的形象說服力。
上一篇:古詩《胡助·上京紀行見玉泉山下荷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恭尹·村居即事(錄二)·絲絲寒雨濕飛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