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張苞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
武侯淚向西風灑①,為念無人佐鞠躬②。
【釋詞】
①西風:張苞病死在成都,諸葛亮在漢中作戰(zhàn),聽到噩耗,故向西哀悼。
②佐:幫助。張苞年輕而夭,使諸葛亮喪失一良將,故用“無人佐鞠躬”婉轉(zhuǎn)表達。
【賞析】
張苞是張飛之子,年輕有為的虎將。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張苞因追趕魏將郭淮、孫禮,“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nèi)”。當他被救起,便送往成都養(yǎng)病。不久,張苞因傷勢過重而死。
小說情節(jié)從劉備出師伐吳始,張苞這個人物形象才活躍起來,虎虎有生氣。“張苞入奏:‘吳班軍馬已至。小臣乞為先鋒。’先主壯其志,即取先鋒印賜張苞。苞方欲掛印,又一少年將奮然出曰:‘留下印與我!’視之,乃關(guān)興也。苞曰:‘我已奉詔矣。’興曰:‘汝有何能,敢當此任?’苞曰:‘我自幼習學武藝,箭無虛發(fā)。’先主曰:‘朕正要觀賢侄武藝,以定優(yōu)劣。’苞令軍士于百步之外,立一面旗,旗上畫一紅心。苞拈弓取箭,連射三箭,皆中紅心。眾皆稱善。關(guān)興挽弓在手曰:‘射中紅心何足為奇?’正言間,忽值頭上一行雁過。興指曰:‘吾射這飛雁第三只。’一箭射去,那只雁應(yīng)弦而落。文武百僚,齊聲喝彩。苞大怒,飛身上馬,手挺父所使丈八點鋼矛,大叫曰:‘你敢與我比試武藝否?’興亦上馬,綽家傳大砍刀縱馬而出曰:‘偏你能使矛,吾豈不能使刀!’”年輕氣盛,正欲比試,被劉備喝住,講他們父輩的桃園精神,并令兩人結(jié)為兄弟,生死相與。
吳蜀初戰(zhàn),關(guān)、張二小將,沖鋒陷陣,斬將殺敵,屢屢立功,劉備感嘆:“昔日從朕諸將,皆老邁無用矣;復(fù)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慮孫權(quán)乎!”一次,劉備親自督陣,“張苞挺丈八矛,縱馬而出,大喝一聲”,嚇得敵將“心中驚懼”,被“一矛刺中”。劉備看到這些,十分感慨地說:“虎父無犬子也!”
諸葛亮同劉備一樣,看到身邊子侄輩長大成人,尤其是像張苞、關(guān)興這樣的青年將領(lǐng),雖初出茅廬,但已是不可多得的戰(zhàn)將。何況蜀漢相對于曹魏、孫吳來講,本來人才資源就狹小。又經(jīng)夷陵戰(zhàn)敗,喪失許多將才,到后期明顯人才匱乏。諸葛亮三次北伐前,“五虎將”已全部逝世。俗語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諸葛亮已深深地憂慮此事,他在《后出師表》中曾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fù)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而恰在用人之時,一位青年虎將脫穎而出,每臨戰(zhàn)場,大有父輩“萬人敵”之雄姿。這對于日夜思盼北伐中原而憂慮人才匱乏的諸葛亮,是多么的欣慰! 每每出戰(zhàn),中間一輛四輪車,諸葛亮端坐于上,左有關(guān)興,右有張苞,兩位小將護衛(wèi),這是多么的得意。特別是張苞是隔輩子侄,諸葛亮更加疼愛。所以當張苞之死的消息傳來,“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于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以至昏沉,不能理事,不得不退回漢中養(yǎng)病。還沒有一個武將之死對諸葛亮的感情沖擊如此之大,其悲其痛,“為念無人佐鞠躬”。北伐的事業(yè)缺乏的正是良才猛將啊! 用人之際,夭折虎將,孰能不悲。
上一篇:三國詩詞《張松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張飛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