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精騎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1。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2。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3。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4;而聰明衰耗,殆不及曩時十一二5。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6。故雖然有勤苦之勞,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云: “我精騎三千,足敵君贏卒數萬7。”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事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8。
噫!少而不勤,無如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9。
【注釋】 1暗疏:默寫。 2負:倚仗。放:恣縱放任。 3旬朔:十天或一個月,此指一個月。 4比:近來。懲艾(yi義):懲戒,懲治。 5曩:以往,從前。 6尋繹:反復推求。數:多次。不省:指忘記。 7孫搴:北朝齊時人,以文才著稱。邢:邢邵,北朝魏齊時文學家。贏(lei雷):瘦弱。 8經:指儒家經典。傳:指闡釋經書的著作。子:指先秦諸子的著作。史:指歷史書籍。勒:編輯。《精騎集》,秦觀編選的文章選本,今已亡佚。 9庶幾:也許可以,表希望。
【今譯】 我年輕的時候讀書,一看馬上就能背誦。默寫它,也沒有什么差錯。但是就倚仗著這點放縱自己,喜歡跟隨那些詼諧善辯喜愛喝酒的人游玩。一個月之內,讀書的時間沒有幾天。所以雖然有很強的記憶力,卻因為不勤奮常常使學業荒廢。
近幾年來,后悔以前的做法,頗能發憤讀書,作自我懲戒。然而現在聽覺、視覺都衰退了,幾乎趕不上以前的十分之一、二。往往查閱一件事情,必須反復翻尋幾次才能找到,可是一合上書便茫然一片,馬上又忘記了。所以雖然有勤奮刻苦的勞累,卻因為記憶力不好常常使學業荒廢。
可嘆啊!使我學業敗壞的,常常還是這“不勤”和“善忘”呀。近來閱讀《齊史》,看到孫搴回答邢邵的話說:“我有三千名精銳的騎兵,足夠抵擋你幾萬名瘦弱的士兵。”我心里贊許這種說法,因而選取“經”、 “傳”、“子”、“史”書中所記事件可以作為撰寫文章時使用的材料,摘得若干條,編成若干卷,題名為《精騎集》。唉!年輕的時候學習不勤奮,已沒有什么辦法了。年紀大了記憶不好,也許可以用此來彌補它。 (杜 凌)
【總案】 秦觀初舉進士不中,見蘇軾于黃州,蘇軾以為有屈、宋之才。文章長于議論,著有《淮海集》。所著《精騎集》,在當時是頗有影響的文章選本。宋俞成《螢雪叢說》卷下云:“東萊先生呂伯恭嘗教學者作文之法,先看《精騎集》,次看《春秋權衡》,自然筆力雄樸,格致老成,每每出人一頭地。”此書今已亡佚。《精騎集序》見于《淮海后集》卷六。作者在這篇序中,解釋了之所以用“精騎”名集的原因。全文篇幅短小,寫得抑揚反復,錯落有致。語言精練,層次清晰。熔敘事、抒情、哲理為一體,回味雋永。作者敘說自己少年讀書與年長讀書之利弊,總結出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體驗,兼之運用“嗟夫”、“噫”等虛詞連綴其間,增添了一種蒼涼老邁、失落惆悵的身世之感,警悚動人。
上一篇: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司馬光《肥水之戰》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