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賀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李賀通過“夢天”的描寫,想象自己飛升入月,下顧人寰,以光怪陸離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自己哀激孤憤的感情。同時,詩中還表述了關于時間的長和短,空間的大和小,人生的久和暫的看法,有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開頭兩句寫夢見天上的景象。夜空由陰暗轉而為云開光朗。老兔、寒蟾,古代傳說月里有玉兔、蟾蜍,見《五經通義》。兔稱“老”,蟾言“寒”,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和它們的“泣”相聯系。兔、蟾哭泣,天色陰霾,且有雨點(淚滴)飄灑。接著,如樓似的云垛綻開了,其一面的“壁”上受斜光照射,呈燦白之景。云開月出,其月更明,光潔晶瑩,令人神往。
三、四兩句寫夢中奔月的情況。詩人想象飛升天庭,只見玉輪似的圓月滾過,給空中紛飛著的雨點打濕了,這回應了首句的“泣”。詩人和月中嫦娥相會了。“鸞珮”,雕著鸞鳳的玉珮,這里是仙女的代詞。和月中仙子嫦娥相逢在散滿桂花香氣的路上。詩人在夢中飛天,神游仙境,為后面下俯窺看人世奠了基礎。
五、六兩句寫從月上俯視人間的變化。“黃塵清水”,也就是“滄海桑田”的意思。“三山”,原指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這兒卻是指東海上的三座山。典出葛洪的《神仙傳》:仙女麻姑有一回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日會時略半耳。豈將復為陵陸乎?”,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從月上看人間,確是“更變千年如走馬”,極言人世間時間的流逝是快速的。
最后兩句寫從月上俯視大地的狀況。從月上看地球,整個中國九大州猶如九點煙塵。“齊州”指中國,中國古代分為九州。浩瀚的大海,從月上看,不過如杯中倒出的一點水。一向被人認為偌大的一個中國,在宇宙之間卻微如芥末。
《夢天》的前四句是為寫后四句作墊的,意在從另一個立足點上來看現實世界。其實,從遠處寫,還是表現的近處的感受和體會。詩人寫出了對時間和空間問題的思考,使詩具有深刻的哲理內涵。時光過得很快,“千年一瞬”。而對待時間卻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人認為人生有限,要及時行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也有人認為有限的生命要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對于空間,同樣如此。有人認為天地非常之大,人卻異常渺小,人只有順從“天命”;也有人認為大和小是相對的,小的也可以有大作為。李賀在這首詩中只提出時間和空間問題,并沒有亮出明確看法的底牌。聯系李賀其他作品看,他在《天上謠》中結句寫“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也講時事的變化快和大,可是描繪了天庭玉宮的絢麗景象,充滿了積極的精神。《浩歌》起句寫“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結句則指出“羞見秋眉換新綠,二十男兒那刺促”,一個年方二十的男兒,正值風華正茂之時,怎能那樣局促偃蹇!當然,李賀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亂之后,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治黑暗,他不容易看到社會的光明前途,多的只是個人的憤慨而已。
這首詩以遠寫近,以幻寫真,以虛寫實,以形寫理,頗具特色。只是前四句詞義比較晦澀,后四句卻語意清明,且意遺言外,令人遐想,逗人思考,頗多韻味。
上一篇:《梅花落·[南朝]鮑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楚漢兩城·[元]王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