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肥水之戰》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太元七年1,……冬,十月,秦王堅會群臣于太極殿2,議曰:“自吾承業,垂三十載3,四方略定4,唯東南一隅4,未沾王化6。今略計吾士卒,可得九十七萬,吾欲自將以討之,何如?”秘書監朱肜曰7:“陛下恭行天罰8,必有征無戰9,晉主不銜璧軍門10,則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國士民,使復其桑梓11,然后回輿東巡12,告成岱宗13,此千載一時也14。”堅喜曰:“是吾志也。”
尚書左仆射權翼曰15:“昔紂為無道16,三仁在朝,武王猶為之旋師17。今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桓沖皆江表偉人18,君臣輯睦19,內外同心。以臣觀之,未可圖也20!”堅默然良久21,曰:“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衛率石越曰22:“今歲鎮守斗23,福德在吳24,伐之必有天殃25。且彼據長江之險,民為之用,殆未可伐也26!”堅曰:“昔武王伐紂,逆歲違卜27。天道幽遠28,未易可知。夫差、孫皓皆保據江湖29,不免于亡。今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對曰:“三國之君皆淫虐無道30,故敵國取之,易于拾遺。今晉雖無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積谷,以待其釁31。”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決。堅曰:“此所謂筑舍道旁,無時可成32。吾當內斷于心耳。"
群臣皆出,獨留陽平公融33,謂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過一二臣而已。今眾言紛紛,徒亂人意,吾當與汝決之。”對曰:“今伐晉有三難:天道不順,一也;晉國無釁,二也;我數戰兵疲34,民有畏敵之心,三也。群臣言晉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聽之。”堅作色曰35:“汝亦如此,吾復何望!吾強兵百萬,資仗如山36;吾雖未為令主37,亦非暗劣38。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豈可復留此殘寇,使長為國家之憂哉!”,融泣曰:“晉未可滅,昭然甚明。今勞師大舉,恐無萬全之功。且臣之所憂,不止于此。陛下寵育鮮卑、羌、羯,布滿畿甸39,此屬皆我之深仇。太子獨與弱卒數萬留守京師, 臣懼有不虞之變生于腹心肘掖40,不可悔也。臣之頑愚,誠不足采;王景略一時英杰,陛下常比之諸葛武侯,獨不記其臨沒之言乎41!”堅不聽。于是朝臣進諫者眾,堅曰:“以吾擊晉,校其強弱之勢42,猶疾風之掃秋葉,而朝廷內外皆言不可,誠吾所不解也!”
太子宏曰:“今歲在吳分,又晉君無罪,若大舉不捷,恐威名外挫,財力內竭,此群下所以疑也!”堅曰:“昔吾滅燕43,亦犯歲而捷,天道固難知也。秦滅六國44,六國之君豈皆暴虐乎!”
冠軍、京兆尹慕容垂言于堅曰45:“弱并于強,小并于大,此理勢自然,非難知也。以陛下神武應期46,威加海外,虎旅百萬47,韓、白滿朝48,而蕞爾江南49,獨違王命,豈可復留之以遺子孫哉!《詩》云:‘謀夫孔多,是用不集50。’陛下斷自圣心足矣。何必廣詢朝眾!晉武平吳,所仗者張、杜二三臣而已51。若從朝眾之言,豈有混壹之功52!”堅大悅曰:“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賜帛五百匹。
堅銳意欲取江東53,寢不能旦54。陽平公融諫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55。’自古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且國家本戎狄也56正朔會不歸人57。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堅曰:“帝王歷數,豈有常邪58?惟德之所在耳!劉禪豈非漢之苗裔邪59,終為魏所滅。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達變通耳!”
堅素信重沙門道安60,群臣使道安乘間進言61。十一月,堅與道安同輩游于東苑62,堅曰:朕將與公南游吳、越,泛長江,臨滄海,63,不亦樂乎!”安曰:“陛下應天御世64,居中土而制四維65,自足比隆堯、舜66;何必櫛風沐雨,經略遐方乎67!且東南卑濕,滲氣易構68,虞舜游而不歸,大禹往而不復69,何足以上勞大駕也!”;堅曰:“天生烝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70,朕豈敢憚勞71,使彼一方獨不被澤乎72!必如公言,是古之帝王皆無征伐也。”道安曰:“必不得已,陛下宜駐蹕洛陽73,遣使者奉尺書于前,諸將總六師于后,彼必稽首入臣74,不必親涉江、淮也。”堅不聽。
堅所幸張夫人諫曰75:“妾聞天地之生萬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順之76,故功無不成。是以黃帝服牛乘馬,因其性也77;禹浚九川、障九澤78,因其勢也;后稷播殖百谷79,因其時也;湯、武帥天下而攻桀、紂,因其心也80;皆有因則成,無因則敗81。今朝野之人皆言晉不可伐,陛下獨決意行之,妾不知陛下何所因也。《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82。’天猶因民,而況人乎!妄又聞王者出師,必上觀天道,下順人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請驗之天道。諺云:‘雞夜鳴者不利行師,犬群嗥者宮室將空,兵動馬驚83,軍敗不歸。”;自秋、冬以來,眾雞夜鳴,群犬哀嗥,廄馬多驚,武庫兵器自動有聲,此皆非出師之祥也。”堅曰:“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當預也84。”
堅幼子中山公詵最有寵85,亦諫曰:“臣聞國之興亡,系賢人之用舍。今陽平公,國之謀主,而陛下違之;晉有謝安、桓沖,而陛下伐之, 臣竊惑之86 ! ”堅曰:“天下大事,孺子安知87!”
…………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堅下詔大舉入寇88,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89,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90。又曰:“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91,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為侍中;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92。”良家子至者三萬余騎,拜秦州主簿趙盛之為少年都統93。是時,朝臣皆不欲堅行,獨慕容垂、姚萇及良家子勸之94。陽平公融言于堅曰:“鮮卑、羌虜,我之仇讎,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95,所陳策畫96,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97,茍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98。今陛下信而用之,輕舉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無及也。”堅不聽。
八月,戊午99,堅遣陽平公融督張蠔、慕容垂等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100;以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101,督益、梁州諸軍事102。堅謂萇曰:“昔朕以龍驤建業103,未嘗輕以授人,卿其勉之104 !”左將軍竇沖曰:“王者無戲言,此不祥之征也105 ! ”堅默然。
慕容楷、慕容紹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驕矜已甚106,叔父建中興之業,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誰與成之!”
甲子107,堅發長安108,戎卒六十余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堅至項城109,涼州之兵始達咸陽110,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111,幽、冀之兵至于彭城112,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113。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114。
詔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115,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116,與輔國將軍謝琰117,西中郎將桓伊等眾共八萬拒之118;使龍驤將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119。琰,安之子也。
是時秦兵既盛,都下震恐120。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121,答曰:“已別有旨122。”即而寂然123。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124。安遂命駕出游山墅125,親朋畢集,與玄圍棋賭墅126。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127。安遂游陟128,至夜乃還。桓沖深以根本為憂129,遣精銳三千入衛京師;謝安固卻之130,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闕,西藩宜留以為防131。”沖對佐吏嘆曰:“謝安石有廟堂之量,不閑將略132。今大敵垂至,方游談不暇133,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眾又寡弱134,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135!”……
冬,十月,秦陽平公融等攻壽陽;癸酉,克之,執平虜將軍徐元喜等。融以其參軍河南郭褒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鄖城136。胡彬聞壽陽陷,退保硤石137,融進攻之。秦衛將軍梁成等帥眾五萬屯于洛澗138,柵淮以遏東兵139。謝石、謝玄等去洛澗二十五里而軍140,憚成不敢進。胡彬糧盡,潛遣使告石等曰:“今賊盛糧盡,恐不復見大軍”秦人獲之,送于陽平公融。融馳使白秦王堅曰141:“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遣尚書朱序來說謝石等142,以為:“強弱異勢,不如速降。”序私謂石等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143,可遂破也。”
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以老秦師144。謝琰勸石從序言。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趣洛澗145,未至十里,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146。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147;又分兵斷其歸津148,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149,士卒死者萬五千人,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150。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151,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152,顧謂融曰153:“此亦勍敵,何謂弱也154!”憮然始有懼色155。
秦兵逼肥水而陳156,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157。若移陳少卻158,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159!”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160。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161,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于青岡162;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163。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164,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165,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166。初,秦兵少卻,朱序在陳后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167。獲秦王堅所乘云母車168。復取壽陽,執其淮南太守郭褒。
…………
謝安得驛書169,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170,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171。 ”。即罷,還內,過戶限172,不覺屐齒之折173。
【注釋】 1太元七年:太元: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七年:即公元382年。 2秦王堅:秦王苻堅,氐族人。都長尋,強盛時據有今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和遼寧、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太極殿:前秦皇宮的政殿。 3承業:繼承事業。垂:近,將近。公元357年,苻堅殺秦主苻生,自稱大秦天王。到這一年已經二十六年,故稱“垂三十載”。 4略定:經略平定。 5東南:指東晉。一隅:一角。 6沾:滋潤,這里是蒙受的意思。王化:帝王的教化。 7秘書監:掌典圖書文字的官署長官。朱肜(rong絨):《晉書·苻堅載記》作“朱彤”。 8恭行天罰:語出:《尚書·甘誓》:“今予維恭行天之罰。”9有征無戰:《漢書·嚴助傳》:“天子之兵,有征而無戰。”古代以上伐下叫“征”,平等的雙方對打叫“戰”。 10銜璧軍門:自縛其手,口銜璧玉,到營門來投降。這是古時國君投降的儀式。《左傳·僖公元年》:“許男面縛銜壁。”杜注:“縛手于后,惟見其面,以璧為贄,手縛故銜之。”11中國:指中原地區。桑梓:指故鄉。《詩經·小雅·小弁》:“惟桑與梓,必恭敬止。”朱熹注:“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是先輩種,因此對它要恭敬。 12輿:車子。巡:視察。 13岱宗:泰山。告成:報告大功告成。 14千載一時:一千年才遇到一次。韓愈《湖州刺史謝上表》:“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 15尚書左仆射(ye夜):主持日常政務的機構尚書省的長官之一。 16紂:商朝最后一個君主。 17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紂有三仁焉。’”,周武王曾于即位的第九年東征,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諸侯不期而來會者八百國。都說:“紂可伐矣。”但武王認為時機沒有成熟,退兵而回。見《史記·周本紀》。 18謝安:字安石,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的名臣,孝武帝時為宰相。桓沖:字幼子,龍亢(今安徽懷遠縣)人,肥水之戰時為荊州刺史。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19輯睦:和睦、團結。 20圖:圖謀。 21良久:很久。 22太子左衛率(lu律):皇太子的衛隊長。 23今歲鎮守斗:歲:歲星、即木星。《漢書·天文志》: “歲星所在,國不可伐。”鎮:指上層。 《漢書·天文志》“填(鎮)星所居國,吉。”斗:指牛、女星的分野是吳越。古人迷信,認為歲、鎮兩星運行到什么地方,那就是當運,不可冒犯。今年木星和土星正運行到東南方(石越認為)。 24吳:指東晉統治的地區。 25殃:災禍。26殆:似乎。 27逆歲:逆著太歲(木星)的方位行動。《荀子·儒效》:“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西而迎(逆)太歲。”舊時迷信,認為每年有一個神主宰,叫作太歲,他有一定的方位,沖犯這個方位,就會遭到不利。違卜:不顧占卜所得的征兆。 28天道:天象。幽遠:渺茫。29夫差:春秋時吳國的君主,越王勾踐伐吳,夫差自殺,吳亡。孫皓:三國時吳國的最末一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出兵攻打吳國,孫皓出降,吳亡。江湖:長江及其兩岸湖泊。 30三國之君:指紂王、夫差、孫皓。31釁(xin信):間隙、機會。 32此所謂筑舍道旁二句:《詩經·小雅·小旻(min民)》:“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朱熹注:“如將筑室而與行道之人謀之,人人得為異論,其能有成也哉?古語曰:‘作舍道邊,三年不成。’蓋出于此。”后人用此比喻自己沒有主見,亂聽別人指點,做事永遠不能成功。 33陽平公融:字博休,苻堅的弟弟苻融,這時為征南大將軍,封陽平公。 34我數(shuo朔)戰兵疲:指公元376年苻堅出兵滅前涼(今甘肅西部、北部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一帶地方)。378年攻襄陽,拔南陽。379年攻陷襄陽,但攻淮南各城的秦軍卻大敗逃回。380年又出兵攻秦國的叛將——征北將軍、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北海公苻重。35作色:改變臉色,表示不高興。 36資仗:資財和武器。 37令主:賢主。令:善。 38暗劣:昏庸無能。 39寵育:優厚地扶植。鮮卑、羌、羯:都是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畿甸:京城附近地區。 40不虞之變:意料不到的事變。掖:同“腋”。肘腋,比喻近處,指京城附近的重要地區。 41“王景路”三句:王景路,即王猛,字景路,是輔佐苻堅創立帝業的重要人物。公元375年,他在臨死前對苻堅說:“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后,愿勿以晉為圖。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見《通鑒·晉紀二十五》)諸葛武侯,諸葛亮。武侯是他死后謚號“忠武侯”的省稱。獨,豈。沒,死。 42校:比較。 43滅燕:公元370年,苻堅令王猛率軍滅前燕。前燕是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政權,統治今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一帶。 44六國:韓、趙、魏、楚、燕、齊。 45“冠軍”句:冠軍,冠軍將軍。京兆尹,京城長安的行政長官。慕容垂,鮮卑族前燕國王子,在前燕內亂時,逃到秦國,肥水之戰時,為苻堅的冠軍將軍、京兆尹。肥水之戰后,自稱燕王,建都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歷史上稱為后燕。 46應期:順應天時。這是慕容垂的諛詞。 47虎旅:勇猛精稅的部隊。 48韓、白:韓信、白起。指代名將。韓信是漢高祖時的名將;白起戰國時秦國的名將。 49蕞(zui罪)爾:藐小的樣子。 50“詩云”二句:見《詩經·小雅·小旻》。孔:甚。不集:不成。 51張、杜:指張華、杜預。西晉的名臣。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決意伐吳,朝中議論不一,張華、杜預等極力主張平吳。(見《通鑒·晉紀二》) 52混壹:統一天下。 53銳意:意志堅決。 54旦:天明。 55“知足不辱”二句:語出《老子》第四十四章,殆,危險,失敗。 56戎狄:泛指漢族以外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 57正朔會不歸人:正朔,正月初一,古時改朝換代,要改正朔。后來用以代指正統天子的歷法,也用以代指正統。會,大概,總該。歸人,《通鑒》胡三省注:“不歸夷狄也。” 58歷數:氣數,運命。 59劉禪:三國時蜀漢的君主,劉備的兒子。公元263年,魏國伐蜀,劉禪投降,蜀亡。苗裔:后代。 60沙門道安:沙門,佛教中對出家修行者的稱呼。道安,姓衛,是晉時的名僧,居襄陽檀溪寺。苻堅攻下襄陽,把他迎到長安,對他非常尊重、信任。 61乘間:找機會 62輦(nian碾):帝王乘車。苑:養禽獸、植樹木花草的地方,古時一般指皇帝的花園。 63滄海:大海。這里指東海。 64御:駕馭。指統治國家 65中土:中原。四維:東西南北四方 66比隆堯舜:國家的興隆可以和堯舜相比。堯、舜,唐堯、虞舜,我國上古時代的部落酋長,儒家理想中的圣君。 67“何必”二句:櫛,梳發;櫛風沐雨,以風梳頭,以雨洗面,比喻做事辛苦,終日在風雨中奔走。經略,經營占有。《左傳·昭公七年》:“天子經略。”杜預注:“經營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經略。”遐方,遠方。 68卑:低。滲(li利)氣:惡氣。構:通“遘”。遭受,沾染。 69“虞舜”二句:傳說虞舜南巡,死于蒼梧(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寧遠縣東南);大禹東巡,死于會稽(山名,在今浙江紹興市東)。 70烝(zheng征)民:眾民,百姓。樹:立。司牧:治理。《左傳·襄公十四年》: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 71憚(dan旦)勞:怕勞苦。 72被澤:受恩。 73駐蹕,蹕:清道,禁止行人往來。皇帝出巡,途中暫住于某地,叫駐蹕。 74總:統率。六師:同六軍。天子六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稽首:頭下拜至地。臣:稱臣。75幸:寵愛。張夫人:苻堅妾。明辨有才識,后堅敗于壽春,張自殺。(《晉書·烈女傳》) 76因:依,順應。 77“是以”二句:服牛,駕牛,用牛拉車。乘馬,騎馬。性,本性。 78浚:疏通,挖深水道。障:筑堤防衛。 79后稷:名棄,周人的祖先,堯時為農官,稱后稷。80湯:成湯,商朝第一個君主。桀:夏朝最后一個君主,為商所滅。因其心:順從天下的人心。 81有因:有所遵循。 82“天聰明”句:語見《尚書·皋陶謨》,意思是天意決定于民意。聰,善聽。明,善視。自,從,用。 83兵動:兵器自動發出響聲。 84預:干預、參預。 85中山公詵(shen身):苻詵,封爵中山公。 86竊:私下、私自。 87孺子:小孩子。 88詔:皇帝的命令。入寇:侵犯。 89良家子:指醫、卜、商、工以外人家的子弟。已:同“以”。 90材勇:強健勇敢。拜:任命。羽林郎:禁衛軍軍官。 91其:命令詞,可以。以:任用。司馬昌明:晉孝武帝司馬曜,字昌明。 92起第:建造府第。 93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主簿:主管文書簿籍的官吏。少年都統:官名,這里指上述三萬良家子弟的統帥。 94姚萇(chang常):羌族的首領之一,在其兄姚襄為苻堅敗后投降,堅用為揚武將軍,堅敗,萇殺堅稱帝,國號大秦,史稱后秦。(見《晉書·姚萇載記》) 95風塵:指國家的戰爭發生。逞:滿足,實現。 96陳:陳述,建議。 97不閑軍旅:不懂軍事。閑,同“嫻”,熟悉。 98茍:茍且,隨便。會:迎合。 99戊午:初二日。100張蠔(ci次):平燕有功的將軍,氣力過人,有萬人敵之稱。 101兗(yan演)州:約當今山東省西南部。龍驤將軍:高級將軍名號。 102益:益州,今四川大部分地區。梁州:今陜西西南部。 103以龍驤建業:前秦皇帝苻健,曾拜苻堅為龍驤將軍;后苻生嗣健為帝,被苻堅廢殺而奪帝位。 104卿:你。古代君主對其臣僚的稱呼。 105征:征兆,預兆。106矜(jin巾):自尊自大。 107甲子:(八月)初八。 108發:從長安出發。 109項城:今河南項城附近。 110涼州:今甘肅武威縣。 111蜀漢:相當今四川省及陜西省南部地區。 112幽、冀:幽州、冀州。今河北省、北京市一帶。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113運漕:運糧船。漕:水路運糧。 114穎口:穎水入淮的河口,在今安徽省穎上縣東南。 115詔:指晉孝武帝下詔。謝石:字石奴,謝安的弟弟。116徐、兗二州:東晉所置的南徐州(今江蘇鎮江一帶),南襄州(今江蘇江都縣一帶)。謝玄:字幼度,謝安的侄兒。 117謝琰(yan演):謝安之子。 118桓伊:東晉的著名將領。 119壽陽:今安徽壽縣。120都下:京城。 121夷然:坦然,安然。 122別:另外。旨:詔旨。 123寂然:沒有聲音,意謂不再說話。 124張玄:即晉寧侯張玄之,與謝玄齊名,為“南北二玄”。 125命駕:命令準備車馬。山墅(shu豎):山間別墅。 126與玄圍棋賭墅:本文有張玄、謝玄二人,這里的“玄”,指謝玄。賭墅:以山墅為賭注。 127敵手:平手。 128游陟(zhi質):攀登游覽。陟,登山。 129根本:指京城建康。 130固卻之:堅決不要。卻,不接受。 131西藩:西面的邊防,此指荊州,時桓伊鎮守荊州。藩:本義為籬,引申為國家的屏障。 132廟堂之量:當宰相的度量。廟堂,朝廷。將略:用兵的謀略。 133垂:將要。134眾:士兵、軍隊。 135左衽(ren任):衣襟開在左邊,是古代少數民族的服飾。這里是指淪為外族的統治。(語出《論語·憲問》) 136癸酉:(十月)十八日。參軍:參謀。淮南:今安徽壽縣一帶。鄖(yun云)城:今湖北安陸縣境。 137硤(xia俠)石:山名,在今安徽省壽縣西北。138洛澗:水名,亦稱洛河,在今安徽省懷遠縣西南。 139柵淮:沿淮河設置柵欄,構筑防御工事。遏(e厄):阻止。 140去:離,距離。軍:駐營。 141馳使白:派使者飛速去報告。 142朱序:原任東晉梁州刺史,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兵敗被俘投秦,被用為度支尚書。143奪氣:喪失銳氣。 144老秦師:消磨秦軍士氣。老:用作動詞。145廣陵:今江蘇省江都縣。相:官名,封國的百官之長。劉牢之:字道堅,東晉名將。趣:通“趨”,趕往。 146陳:同“陣”。下文“逼肥水面陳的“陳”,亦同此。 147弋(yi益)陽太守王詠:胡三省注:“曹魏分西陽(今湖北黃岡縣一帶)、蘄春(今湖北蘄春縣),置弋陽郡;秦未能有其地也,王詠領太守耳。”(這里的“領”是遙領,只有空官銜,并未能真正在該地施行統治。) 148歸津:撤退的渡口。 149赴:奔,渡。150軍實:軍用物資。 151部陣:擺的陣勢。部,分布。 152八公山:在今安徽省壽縣北。 153顧:回頭。 154勍(qing情):強。155憮(wu舞)然:失意的樣子。 156逼:緊靠。 157懸軍:即“孤軍”,獨行而無后繼的軍隊。 158少卻:略向后退。 159鐵騎:精銳的騎兵。蹙(cu促):逼迫。蔑(mie滅):無,沒有。 160麾(hui揮):指揮。 161略陳:巡行陣地。略:巡行。帥退:督帥眾軍,阻止潰退。《左傳·成公二年》:“繁出,齊師以帥退。”杜注:“齊師大敗,皆有退心,故齊侯輕出其眾,以帥厲退者。” 162青岡:在壽縣西北三十里。163蹈藉(ji吉):踐踏。 164鶴唳(li麗):鶴叫。 165草行露宿:在草叢中奔逃,在露天下睡覺。形容敗兵的狼狽狀。 166重(chong蟲):加上。 167張天錫:字純暇,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縣西北)人,本晉朝涼州剌史,曾自稱涼王。公元376年,苻堅派兵攻涼州,天錫戰敗投降。來奔:指投奔東晉。 168云母車:用云母裝飾車窗的車子。 169驛書:指驛站傳來的軍報。 170攝:收折。床:此指放置器物的小桌。171徐:慢吞吞。 172內:內室。戶限:門檻。 173屐齒:木屐底下的橫木條。屐(ji箕),木底鞋。
【今譯】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苻堅在太極殿會集群臣,和他們商量說:“我自從繼承大業,將近三十年,四方平定,只有東南一角,還沒有受到王化的薰陶。現在,約略估計我的武裝部隊,多到九十七萬人,我打算親自率領討伐,你們意見如何?”皇家圖書館長朱肜說:“陛下執行征伐,一定不戰而勝,晉的君主不是前來投降,就是逃亡江海,陛下遣返中原的士民,讓他們回到故鄉,然后御駕回來,再去東方巡視,在泰山祭祀天地神祗,報告你已完成統一全國的神圣使命,這是千載難遇的盛事。”苻堅高興地說:“這正是我的志向。”
尚書左仆射權翼說:“古時商紂暴虐無道,只因還有三個受人敬重的人留在朝廷,周武王還因此退兵。而今晉國雖然衰微,并沒有大的罪惡,謝安、桓沖都是江南的偉人,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以我看來,不可討伐。”苻堅沉默很久,說:“你們各人說說看法。”
太子宮左翼衛隊長石越說:“今年,鎮星緊守斗星,而福星正停留在故吳國地區上空,如果討伐它,上天定然降下大禍。況且晉據長江的險要,百姓對它服從,恐怕不可討伐。”苻堅說:“從前周武王討伐殷紂王,占卜問吉兇,占得兇卦,武王不信而出兵。上天的安排,我們凡人不容易知道。吳王夫差、孫皓,都仗恃他們的長江大潮,最后不免滅亡。而今以我的大軍,把馬鞭扔進長江,足以使江水斷流,晉又有什么險要足以憑恃呢?”石超說:“紂王、夫差、孫皓都荒淫殘暴,所以敵國討伐他們,如同在地上揀個東西那么容易。如今晉雖沒有可以稱道的地方,但也沒有滔天大罪,希望陛下暫且休兵積糧,等待有利時機。”大家紛紛陳述利害,長久議而不決。苻堅說:“這是所謂修筑房屋,同過路人商量,沒有成功的日子。還是由我拿定主意。”
群臣都出了太極殿,只留下陽平公苻融,苻堅對他說:從古以來參與決定大事的,不過一二個臣子罷了。現在眾說紛紜,徒使人心煩意亂,我現在跟你來裁決這件事。”苻融答道:“如今討伐晉國,有三點難處:一是,違反大意;二是:晉國沒有可乘之機;三是:我們士卒不斷作戰,精疲力盡,有畏懼敵人的心理。凡是不同意討伐晉國的人,都是忠良,請陛下采納。”苻堅臉色大變,說:“連你都是這個樣子,我還指望誰?我有強兵一百萬,軍需物資堆積如山,我雖不是英明領袖,但也不是昏庸之輩。正應趁著百戰百勝的余威,攻擊將亡的國家,為什么還要擔心不能取勝?怎能留下這批殘余的敵人,成為帝國的外患!”苻融哭泣著說:“晉國不可滅,是非常明白的。我們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恐難有把握獲得絕對的勝利。況且我所擔憂的,不僅僅是這一點。陛下恩寵鮮卑、羌、羯等族,他們的部隊,布滿京城附近,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深仇暗敵。太子獨自和幾萬老弱殘兵留守京城,萬一心臟地帶發生不測,后悔已來不及。我愚昧頑劣,見解固然不配陛下采納,王猛可是一代豪杰,陛下常把他比作諸葛亮,難道不記得他臨終時的話?”苻堅不聽,這時朝廷官員進諫的很多。苻堅說:“以我攻打晉國,比較一下強弱形勢,好象強風掃秋天的樹葉!而朝廷內外的人都說不可,實在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太子苻宏說:“今年天象有利于晉,加之晉君沒有罪過,如果大舉討伐而不勝,恐怕威名在外受損,財力在內枯竭,這就是部屬們最大的疑慮。”苻堅說:“我以前消滅燕國,也違背天象而取勝,上天的旨意,難以預知。秦國消滅六國,難道六國的君主,每個都暴虐無道?”
冠軍將軍,首都長安市長慕容垂勸苻堅說:“弱被強吞并,小被大消滅,是自然的道理,并不難以了解。陛下神明真武,上應天心,聲威震動海外,強大的武裝部隊,有一百萬之多,韓信、白起一樣的良將,充滿朝廷,而巴掌大的江南,獨違抗王命,不應該把它留給子孫解決!《詩經》上說:‘出主意的人太多。所以事情難辦成。’陛下自己決斷就夠了,何必廣泛地征詢朝臣的意見!晉武帝平定孫吳,所依靠的不過張華、杜預兩三個人罷了,如果聽從朝庭眾人的議論,難道還有統一的大功?”苻堅非常高興地說:“和我共定天下的,只你一人而已。”賞賜他五百匹帛。
苻堅全部精神被南征的軍事計劃吸引,興奮得每晚睡到半夜,即行驚醒。陽平公苻融規勸他說:“古人有言:‘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失敗。’自古以來窮兵極武,沒有一個不滅亡的。況且我們本是氐族所建,中國的統治權一般不歸少數民族所有。江南雖然弱小,在那里茍廷殘喘,然而,中華正統所在,上天不會使他們滅絕。”苻堅說:“代代相傳的帝王正統,難道固定不變嗎?只看作有恩德罷了。劉禪難道不是漢朝的后裔嗎?最后還是被魏國所滅。你所以不如我,差就差在不理解變通之理啊!”
苻堅向來信重高僧道安,群臣讓道安伺機規勸。十一月,苻堅和道安同車在東苑游玩,苻堅說:“我將要和你同游江南,泛舟長江,臨眺大海;這不也是人生的樂事嗎?”道安說:“陛下上應天心,下統塵世,位居中原,控制四方,自然足以和堯舜盛世相比;何必冒著風吹雨打,去經營遠方?而且,東南地勢低凹潮濕,瘴氣嚴重。虞舜往游而不歸,大禹一去而不返,怎么值得勞動圣駕?”苻堅說:“上天生了百姓而為他們安排了君主,讓官吏管理他們,我怎么敢害怕辛苦,惟獨讓那一塊地方不受恩澤呢?一定像你所說,那么古代的帝王就都沒有征伐了。”道安說:“一定要出兵征伐,陛下應當暫住洛陽,派使臣把文告送到江南,再命各將領統軍繼進,他們勢將叩頭稱臣,陛下不必親自去渡淮河、長江!”苻堅不聽。
苻堅最寵愛的張夫人規勸說:“我曾經聽說,無論天地養育萬物,或是圣明君主治理天下,都要順應自然,所以沒有不成功的。因此黃帝使用牛馬,順它們的性;夏禹疏通九川,堤防九澤,順它們的勢;后稷播種百谷,順它們的時;商湯、周武率領天下人民而攻夏桀、商紂,順他們的心,都是有所順應才能成功,不能順應就會失敗。現在朝廷和市井里的人都說不可伐晉,只有陛下一人決心去干,我不知道陛下順應著什么。《尚書》說:‘上天看到和聽到的,就是人民看到和聽到的。’天的決定,還看民心,何況人的決定?我又聽說王者出兵,一定上觀天道,下順民心。現在民心既不歸向,請檢驗天道怎樣。諺語說:‘雞夜間鳴叫,行軍不利,狗成群狂吠,宮室將荒蕪。兵器無緣無故發出聲響,馬匹驚恐,軍隊就可失敗不能回歸。’自秋冬以來,眾雞夜鳴,群犬哀嗥,廄馬多驚,武庫兵器自動有聲,這都不是大軍出動的好兆頭。”苻堅說:“軍國大事,女人不應該過問。”
苻堅最小的兒子中山王苻詵最受寵愛,也勸說:“我聽說國家的興亡,關鍵在于對賢能的人用與不用。陽平公是我們的重要智囊,陛下卻不聽他的意見。東晉有謝安和桓沖,陛下卻對他們攻擊,我感到困惑。”苻堅說:“天下大事,小孩子哪里知道!”
…………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苻堅下令大舉進攻東晉。規定每十個成年男子中,抽出一個當兵;年齡在二十歲以下,家世清白,勇敢而有才能的,全都任命為禁衛軍官。下詔說:“任命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謝安為吏郭尚書、桓沖為侍中;滅晉還師為期不遠,可以先給他們建造住宅。”良家子自帶戰馬報到的多達三萬余人,委任秦州主簿趙盛之為青年遠征軍首領。這時,朝廷官員都不希望苻堅親征,只有恭容垂、姚萇和良家子慫恿他走。陽平公苻融對苻堅說:“鮮卑、西羌,是我們的世仇,想乘時局發生突變以實現他們的目的,他們貢獻的策略,怎么可以聽從呢?青年遠征軍都是一群富家子弟,不懂軍事,只會信口開河,阿諛奉承。陛下對他們卻十分信任,輕率地發動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我擔心不但難以成功,反而會產生后患,那時后悔就來不及了。”苻堅還是不聽。
八月二日,苻堅命陽平公苻融,督率張蠔、慕容垂等步兵和騎兵二十五萬為前鋒;以兗州剌吏姚萇為龍驤將軍,督導益、梁二州的軍事。苻堅對姚萇說:“以前我以龍驤將軍建立帝業,從不輕易地把這個封號授予別人,你好好地干吧!”左將軍竇沖說:“君王無戲言,這話是不吉利的征兆啊!”苻堅沉默不語。
慕容楷、慕容紹對慕容垂說:“主公驕傲自大,已到了極點。,叔父為燕國建立中興大業,就看這次戰役!”慕容垂說:“不錯,但是如果沒有你們,也不能成事。”
初八日,苻堅從長安出發,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旌旗招展,戰鼓喧天,前后連綿千里。九月,苻堅已抵達項城,涼州的部隊才到咸陽,蜀、漢的部隊才順流而下;幽、冀兩州部隊,才到彭城。東西相距萬里,水陸并進,運輸糧秣的船只,多達一萬余艘。陽平公苻融等人率軍三十萬,先行抵達穎口。
東晉命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剌史謝玄為前鋒,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寺,共率部隊八萬人抵抗秦軍,讓龍驤將軍胡彬以五千水軍援助壽陽,謝琰,是謝安的兒子。
此時,秦軍聲勢浩大,東晉首都震恐。謝玄出發前,向謝安請示機宜,謝安態度恬靜,回答說:“已經另有命令。”說完默不出聲。謝玄不敢再問,命部將張玄再去請示。謝安不作回答,只吩咐準備車馬前往山林別墅,跟親朋聚在一起,謝安用別墅作為賭注,跟謝玄下棋,謝安的棋弈本來不如謝玄,這天謝玄憂懼不安,竟下成平手而不能取勝。下過棋,謝安又游山玩水,到深夜才回。桓沖深為京城的安全擔心,派遣三千精銳部隊前來駐防,謝安堅持回絕,說:“進行的部署已定,京城缺士兵,派來的部隊,應留下來加強西邊的防務。”桓沖對部下官員嘆息說:“謝安有宰相度量,但是不懂軍事。大敵當前,還忙于游樂談天,派一些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去作戰,軍隊又少得可憐,結局可悲已知,我們要準備當秦國的俘虜了。”
冬,十月,前秦陽平公苻融攻打壽陽,十月十八日,攻克,俘虜守將平虜將軍徐元喜等。苻融任命他的參軍河南人郭褒為淮南太守。慕容垂攻下鄖城。胡彬聽到壽陽失陷,退保硤石,苻融進攻硤石。秦衛將軍梁成等人率軍五萬沿洛澗布防,在淮河構筑工事,阻止東來的晉軍。謝石、謝玄等在距離洛澗二十五里的地方駐軍,害怕梁成而不敢進兵。胡彬軍糧吃光,暗里派遣使者向謝石等報告說:“如今敵人勢正盛而我部糧食已盡,恐怕此生難再相見。”秦軍抓獲胡彬所派的使者,送給了陽平公荷融。苻融派使者飛報秦王苻堅說:“敵人兵少,容易破獲,只怕他們跑掉,我們應當立即發動攻擊。”苻堅把大軍留在項城,帶領八千輕騎兵,日夜不停,奔向在壽陽的苻融。派遣尚書朱序來向謝石等警告,說什么“強弱懸殊,不如早歸降”。朱序私下又對謝石等說:“如果秦國百萬大軍全部達到,事實上難以抵抗,現在應該在他們大軍還沒有集結完成之前,發動攻擊,如果能打敗前鋒,也可挫敗他們的士氣,進一步再把他們完全擊破。
謝石聽說苻堅已到壽陽,大為恐懼,打算不交戰而使秦軍產生厭倦情緒。謝琰勸謝石聽從朱序的意見。十一月,謝玄派遣廣陵郡長劉牢之率精銳部隊五千,直抵洛澗,距洛澗還有十里,梁成在洛澗兩岸已集結兵力嚴陣以待。劉牢之直接向前渡水,登岸后大破秦軍,斬了梁成和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出一支部隊,切斷秦軍向淮河以北逃亡的退路;前秦步騎兵一時崩潰,紛紛跳入淮河,士卒死亡的達一萬五千人;晉軍俘虜了揚州剌史王顯等人,繳獲了秦軍的全部軍用物資。于是謝石等各軍,水陸并進。秦王苻堅和陽平公苻融登上秦陽城樓了望,見晉兵軍容嚴整;又眺望八公山,以為山上的草木都是晉兵,回頭對苻融說:“這也是強敵,為什么說它弱呀!”悵然若失,面上露出恐懼的神色。
秦兵緊靠肥水擺開陣勢,晉兵不能過渡。謝玄派人晉見陽平公苻融說:“閣下孤軍深入,卻緊靠河邊構筑陣地,這是持久的辦法,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國大軍稍稍向后撤退,使我們渡過肥水,一決勝負,豈不是更好的策略?”秦軍將領都反對后撤,說:“我們人多,他們人少,只要守河防,阻止他們前進,我們就萬無一失。”苻堅說:“我們不妨稍稍后撤,讓他渡過半數,我的最精銳的騎兵沖殺他,沒有不大勝之理。”苻融也以為可行,就揮師后退。秦軍遂向后移動,卻想不到,一退不可遏止。謝玄、謝琰、桓伊等領兵渡過肥水,向秦軍發起攻擊。苻融騎馬巡視陣地,企圖扭轉后退中的混亂局面,騎馬忽然倒下,被追擊的晉兵所殺。秦兵頓時潰散。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秦軍自相踐踏而死的尸體,滿山遍野,阻塞河川,逃跑中的將士,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晉兵趕到。于是晝夜不停地逃命,在草叢中逃竄,荒野中露宿。再加上饑餓、寒冷,死亡的占十之七八。起切,秦軍稍稍向后移動時,朱序在陣后大聲呼喊,“秦兵敗了!”兵眾立即大奔。朱序遂跟張天錫、徐元喜投奔東晉。晉軍繳獲苻堅所乘的云母車,奪回壽陽,俘虜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
謝安得到驛傳戰報,知道秦軍已敗,當時正跟客人下棋,把戰報裝進封套放置在床上,臉上沒有露出半點高興顏色,照常下棋。客人向他詢問內容,才慢慢地回答:“孩子們打了個勝仗!”棋下完后,返回內室,過門檻時,忘了門檻,連木屐下的木齒都被碰斷。
【總案】 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在肥水進行一場大戰,弱小的晉軍大敗強大的秦軍,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的戰例。這種強弱形勢懸殊,勝負結果相反的歷史事實,本文較為客觀地作了反映,這場戰爭的勝敗并非出于偶然,也在文章里得到深刻的揭示:苻堅昧于敵我形勢,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對客觀形勢作出極端錯誤的判斷,是導至戰爭失敗的主要因素,也是肥水之戰給人們留下的深刻教訓。
這篇記敘戰爭的散文,直接描寫戰役經過只寥寥二三百字,絕大部分篇幅用于記敘秦晉兩方人物的對話和內心活動,戰略的布置,其中還穿插了潛伏在苻堅內部慕容垂叔侄的對白,朱序向謝石等的獻策。這些錯綜復雜的情況,敘述得有條不紊,詳略得當。特別突出地描寫了雙方兩個重要人物苻堅與謝安的精神面貌。寫苻堅,起初口出“投鞭斷流”的狂言,趾高氣昂,接著觀望敵陣又“草木皆兵”,“憮然始有懼色”。寫謝安在大軍壓境時,“夷然”自如,“出游山墅”,得捷報卻“了無喜色”,但過門檻時,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不覺屐齒之折”。這些生動逼真的描寫,給人印象深刻,趣味無窮,雖是一篇歷史散文,但卻起到了比戲劇藝術更能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秦觀《精騎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羅大經《能言鸚鵡》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