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答李翊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1: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2?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3!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4; 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5。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6?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7。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8。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9。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10。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11。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12。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13!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14。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15;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汨然來矣16。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17。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18。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19。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20。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21;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22。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23!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24?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25?用與舍屬諸人26。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27。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28?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29。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30。愈白。
【注釋】 1李生:即李翊(yi譯),貞元十八年進士。生,是前輩對年輕讀書人的親切稱呼。足下:對人的敬稱。 2道:一般認為即下文的仁義之道;也有人說是作文的原則、立言之道,或泛言懂得的道理。 3其外:道德的外部表現形式。 4抑:轉折連詞,可是、不過。“望孔子”句,系化用《論語·子張》之意,借指自己是個造詣還很不高的人。5立言: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流傳后世。幾(ji基):接近。 6蘄(qi祈):求、希望。 7俟(si四):等侍。 8遂:即遂遂,本形容禾穗成長得好,這里形容果實飽滿。曄(ye頁):明亮、光明。 9藹如:茂盛的樣子,形容文辭氣勢充沛。一說是和順的樣子。 10所為:所作,指所寫文章。 11三代:夏、商、周。兩漢:前漢和后漢(西漢和東漢)。12儼乎:莊重的樣子。 13注:記載、敘寫。陳言:陳舊的話,陳腐的言論。戛戛(jia夾)乎:困難、吃力的樣子。 14非笑:諷刺(非難、責備)、譏笑。 15昭昭然:清楚、明白的樣子。 16汨汨(gu鼓)然:水流急速的樣子,形容文思自然涌出。 17說者:指見解、意見;或說“說”同“悅”,喜歡。 18浩乎:浩浩蕩蕩,水勢很大的樣子。沛然:形容水勢很盛。這里都喻文思敏捷,文筆奔放。 19距:通“拒”,抵擋、攔阻。醇(chdn唇);同“純”,純正、純粹。 20詩、書:《詩經》、《尚書》,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21氣:指文章的氣勢。 22氣盛:氣勢盛大。 23幾于:接近于。 24焉:兼詞,兼代詞和疑問語氣詞。 25肖:像、相似。 26諸:之于。 27方:規矩、原則。垂:流傳下去。 28其;選擇連詞,相當于“還是”。 29希:通“稀”,少、罕見。亟(qi器):屢次、一再;一說讀“急”,急于,不肯怠慢。30念:考慮。聊:姑且。
【今譯】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告語李生足下:您的來信立論很高,而那提問題的態度卻是多么謙遜和恭敬啊!能夠這樣,誰不想把仁義之道告訴您呢?道德歸屬于您也是指日可待了,保況是作為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的文章呢!可是我韓愈只是個所謂望見孔子的門墻而沒有能夠進入他的宮室的人,哪里能夠判斷是對還是不對呢?雖然如此,我還是不能不對您談一談我的想法。
您所說的關于著書立說的話,我認為是對的。您所做的,跟所期望的,是很相似也很接近了。不過我不知道您的心思,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別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思想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那么你本來已經勝過別人而可以被人所取用了;如果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么就不要希望很快就實現,不要被勢利所誘惑。就象護養植物的根而等待它結出果實,添進燈油而希望它發出亮光一樣。根長得茁壯,果實才能飽滿;油脂肥盛,燈光才會明亮。富有仁義的人,他說的話必然是氣勢充沛的。
不過還有困難的地方。我所作的文章,自己不知道究竟達到還是沒有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雖然是這樣,我畢竟學習古文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開初的時候,不是三代、兩漢的古書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不敢留存在心里。靜居時好象忘記了什么,行走時又似乎丟掉了什么,神態莊重象在沉思,茫然一片又好象迷惑。當自己把心里想到的東西擇取出來并在手上形成文字的時候,一定要去掉陳詞濫調,但那是很吃力、很困難的啊!文章給別人看時,我不把他人的非議譏笑看成是非議譏笑呀。象這樣學習又是好多個年頭,始終不改變自己的態度,然后才能夠辨別古書中所講道理的真和假,以及雖然真實純美但還沒有達到高尚境界的言論,對這些我已經是明究事理,感到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于是寫文章時,全力除去古書中的弊病,這樣才逐漸地有了收獲。當自己把集中起來的思想寫出時,文思就如泉水一樣涌流而出了。再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別人譏笑我倒感到高興,別人稱贊卻反覺得憂慮,因為自己的文章里還有他人的說法存在啊。象這樣又學習、寫作了一些年頭,然后文思奔放象波濤洶涌澎湃不可遏止了。我又擔心文章的駁雜,就正面迎上去而拒止它,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文思文辭都純正了,然后才放手盡情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繼續修養自己呀。在仁義的大道上行走,在《詩》、《書》的源泉里游泳,不要迷失路徑,不要斷絕本源,我終生堅持下去就是了。
文章的氣勢,就象水;文章的語言,就象水上的飄浮物;水在了,則所有飄浮物不管大小全都會浮起來。氣勢同語言的關系也就是這樣,如果氣勢充沛,那么語句長短和聲音高低也都會是適合的。雖然這樣,難道自己就敢于說文章已接近于成熟了嗎?即使接近于成熟,人們取用我的文章時,又從中得到了些什么呢?雖然這樣,但等待別人取用的時候,他不就如同器物嗎?用與不用都屬于別人。君子卻不這樣,心里想著仁義道德,行事按正確的準則,被任用時就把道義施惠于世人,不被任用時就把道義傳給自己的學生,并著文流傳后世給后來者效法。象這種情況,那是值得快樂呢,還是不值得快樂呢?
有志于學習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專于學習古人,必定被今人所遺棄,對此我的確既高興而又悲傷。我一向稱贊有志于學習古圣人的人,是為了勉勵他們堅持志向,而不是敢于表揚那可以表揚的人、批評那應該批評的人。現在對我提出問題的人很多了,考慮到您的話不在于追求名利,所以就姑且向您講了上面的一番話。韓愈啟。
【集評】 宋·王正德《余師錄》卷三:“韓退之《答李翊書》,……最見學文養氣妙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評語卷四:“要窺作家為文,必如此立根基。”
明·唐順之《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卷四:“此文當看抑揚轉換處,累累然如貫珠,其此文之謂乎?”
清·林云銘《韓文起》評語卷四:“其行文曲折無數,轉換不窮,盡文章之致矣。”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昌黎集第三卷評語:“書中前后兩段,分明便有知言、養氣二事在。”
清·過珙《古文評注》評語卷六:“李生以道與文為問,昌黎把自己一生用功工夫,由淺入深,逐層指點,是大有益之文,學者不可輕意讀之。”
清·沈闇《韓文論述》卷二:“此書備告翊以蘄至于古之立言者之道,而‘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是存心之旨要;‘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氣‘不可以不養’,是用功之終始。”
清·陳衍《石遺室論文》卷四:“昌黎《答李翊書》,乃自道其文字得力所在,用‘蘄至于古之立言者’也。須合《進學解》參觀之,乃得韓文真相。……其‘氣,水也;言,浮物也’數語,譬喻曲肖,作散文者斷莫能外。蓋多讀書,多見事,理足而識見有主。然后下筆吐辭之際,淺深反正,四通八達,百折不離其宗。如山之有脈,如水之有源,如木之有本,則峰巒之高下,港汊之短長,枝葉之疏密,無不有自然之體勢。蘇詩所謂‘一一皆可尋其源’者也。昌黎專喻以水,則求其造語之妙。言氣而未言理耳,言氣而理亦在其中。此即韓文之‘短長高下皆宜’處,必兼言理,則質實而乏語妙矣。”
近代·林紓《春覺齋論文·神味》;“韓昌黎《與李翊書》:‘無望其速成……其言藹如也。’此數語得所以求神味之真相矣。”
【總案】 這是一篇書信體的論說文,在古代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韓愈通過給李翊的回信,暢談了他學古文和寫文章的深刻感受,自敘了他學文所經歷的三個階段,總結了他的豐富經驗,闡明了他的文學見解。全文從“立言”出發,要求李翊(也是針對當時的青年)能長期堅持效法古之立言者,養根務本,加強道德修養,存“圣人之志”,不求其速成,無惑于勢力,以便根茂而“實遂”,達到“垂諸文而為后世法”的境地。文中以儒家的古先圣王的立言為標準,引導青年效仿,并從儒家“立言”角度看文章的社會功能等,有明顯的局限性;但韓愈在唐代古文運動中,借復古行改革,提出“惟陳言之務去”的主張,體現了大膽的革新精神,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對今天也是有益的啟示。
作者以書信形式來闡述文學觀點,能深入淺出,給人親切感。文中將議論、敘事、描述融為一體,論述透辟,氣勢充沛,層層推進,波瀾起伏;比喻貼切生動,語氣婉轉曲折。且行文嚴密,緊扣論題,環環相接,先后呼應,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古文功力。
上一篇:洪邁《稼軒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劉禹錫《答柳子厚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