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不正不食》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論語(yǔ)·鄉(xiāng)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徽蛔?。”又,《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
【釋義】這是說(shuō)孔子的行為,處處循禮。割不正不食,是說(shuō)他凡事不離于正,即便飲食時(shí),肉割得不方正則不食。不得醬不食,是嫌其不完備。席不正不坐,也是說(shuō)他心正,即使是這種小事也一絲不茍。
【例句】貞慎自保,年方及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鄭光祖雜劇《梅香騙翰林風(fēng)月》第二折)樊素夸小姐貞淑,不做悖于禮的事。
上一篇:元曲典故《刮垢磨光》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否極泰來(lái)(否泰)》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