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犀亭
位于采石磯蛾眉亭前臨江處。又書然犀亭。亭為方形,四角擎以石柱,托起飛翹的亭頂,簡樸而素雅。四周青石欄桿,可供游人憩坐。亭額題為“江天一覽”,亭內(nèi)有一塊石碑,鐫刻“燃犀亭”三字,系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書寫。燃犀亭是根據(jù)晉人溫嶠點燃犀角照見水怪的傳說而建。燃犀亭俯沖大江,遙對天門,浪擊峭壁,銀珠飛濺。佇立亭前遠眺,石壁盤突,高數(shù)十丈。臨崖危瞰,勢獨雄豁。翠螺北峰峭壁雄峻,由此北望,尤其陡削。這里上倚危崖,下逼奔湍,形勢極為壯麗。遠處,青山、白纻山、小黃山隱隱約約四方涌來。江心洲屋宇鱗次,樹木森森,小橋、流水、船家、飲煙,似畫中之景。亭后不遠處是蛾眉亭,出亭向左拾級而下,可見一塊巨石懸空橫出,突兀險峻峭壁之上,巨石上有一只一尺八寸長的大腳印,由于重心所偏,巖石被腳后跟踩塌一塊,形象逼真。這便是民間流傳的當(dāng)年常遇春攻打采石時,所留下的“大腳印”。然犀亭下崖壁處,有“天下太平”四字石刻,為江上勝跡。
〔古詩文賞析〕 燃 犀 亭 清·陳長鎮(zhèn)
過江一無事,獨上燃犀亭。
野水意中綠,閑云人外青。
山深游魍魎,水落見精靈。
欲問升沈理,寒光照翠屏。
陳長鎮(zhèn)乃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此詩是他經(jīng)過采石時所寫。“過江一無事,獨上燃犀亭”。點明登覽緣由。覽古須有閑情逸致,因“無事”,才有時間細細品味此景之妙處。而“獨上”其游處無人打擾、思緒集中,才有更深的感觸。
“野水意中綠,閑云人外青”。兩句寫景,頗有意韻。野水,乃廣闊浩蕩之江水。非濁黃惡浪,卻如人意,綠得使人心醉;閑云,乃人心閑,故覺云朵悠然有消閑之意。在人世間難得一見的“青”天——純靜又純凈的藍天的映襯下,那白云顯得更加潔白,幾乎令人感到那是非塵世所有的景致。
“山深游魍魎,水落見精靈”。“山深”句謂翠螺山林木參天,不見天日,其中定有為害人類的精怪;“水落”句,料想江水盡退之后,那水怪精靈還會再度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兩句似乎在說此處山幽水惡,實是詩人富有哲理性的議論。與尾聯(lián)“欲問升沈理,寒光照翠屏”聯(lián)系起來看,便可悟出詩的后四句是在言政治與人世。山高蔽日,猶如官場的黑暗政治、若入主不察,必將使貪官污吏橫行于世;若政局修明、水落石出,佞臣暴露,奸臣盡除,國家便可從此太平無事,興亡成敗之理,于此可悟。聯(lián)想到燃犀亭下崖壁處有“天下太平”四字石刻,其含義自明。結(jié)句“寒光照翠屏”以景結(jié)情,尤耐人尋味。所謂“寒光”,想是當(dāng)時夕陽西下,照在翠螺峰的雄峻峭壁上,如翠綠色的屏風(fēng)一般。謂之“寒光”,可見陽光已失去了它的威力,只是蒼白的冷色了。其寫景之中是否有對當(dāng)時政局的隱憂,只有留待后人考證了。
(周家群)
〔民間文學(xué)〕 相傳很久以前,采石磯下既有金牛興風(fēng),又有水族作祟。江底常有鼓樂之聲傳到岸上,每當(dāng)從江底江出鼓樂之聲,都會出現(xiàn)洶涌的波濤和巨大的漩渦。凡過往船只不是被波濤掀翻,船毀人亡,就是被漩渦卷入江底,鬧得當(dāng)?shù)乩习傩阵@恐不安。
公元329年,鎮(zhèn)守武昌的江州刺史溫嶠奉旨前往建康(今南京)平叛。平定叛亂后,溫嶠的水師戰(zhàn)船浩浩蕩蕩逆水而上,返回武昌。這天夜晚,溫嶠率水師途經(jīng)采石磯,正準備夜泊,突然,隱隱約約地傳來一陣奇妙的鼓樂之聲。正在船艙夜讀的溫嶠覺得奇怪,就走出船艙,來到船頭,環(huán)顧四周,山巒、村落被籠罩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哪來的鼓樂之聲呢?”溫嶠側(cè)耳靜聽。
“將軍,這聲音好象來自水下。”溫嶠身邊的一個士兵說道。
這時,鼓樂之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強,隨之,江面上狂風(fēng)大作,波濤涌起。船只也開始搖晃起來。
“快!快點燃犀角,看看是何等妖怪在興風(fēng)作浪。”溫嶠命令道。
幾個士兵即刻點燃了犀角,朝江面照去,頓時,風(fēng)停浪息,江水清澈見底。只見江底有許多奇形異狀的水怪,有的乘著馬車,有的身著赤衣。這些水怪在水中行走如履平川,鬧若街市。
當(dāng)晚,溫將軍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位身著赤衣的老者向他走來,并怒聲問道:“你我幽明相隔,路途不通,你為何點燃犀角照我本相,使我水族顯現(xiàn)原形?”
溫嶠正欲答話,這位赤衣人卻憤然離去了。
從此,采石磯下再也不聞鼓樂之聲,這一帶江面上便風(fēng)平浪靜了。后人為紀念溫嶠,在采石磯臨江處建造了一個亭子,取名“燃犀亭”,唐代詩人胡曾還就這個傳說故事題詩一首:“溫嶠南歸輟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誰知萬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躍馬人。”
(匡杰 整理)
上一篇:描寫《煦園》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燕天云海》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