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曰遂古之初, 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 而顧菟在腹?女歧無合, 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 惠氣安在?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 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 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應龍何畫,河海何歷?焉有虬龍, 負熊以游?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康回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脩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
昆侖縣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四方之門, 其誰從焉?西北辟啟, 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長人何守?靡蓱九衢, 枲華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 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鬿堆焉處?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選自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郭沫若《屈原研究》說,《天問》是“空前絕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又說,“屈原把自己對于自然和歷史的批判,采取了問難的方式提出”。魯迅《摩羅詩力說》:“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現代文學的雙子星座,對屈原這種懷疑、探索精神都予以高度贊揚。
自西漢迄今,關于《天問》題意、作時、主旨、結構、錯簡等的研究,蔚為大觀,有些問題的爭辯異常激烈。其源蓋出于一個“奇”字,它成了先秦文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之一。但論者們有一共同的結論,即《天問》是世界文學名著之一。它保存了古代北方正史中所失載的大量珍貴資料,對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欣賞祖先創造的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天問》題意為何?胡小石在《屈原與古神話》中說,《天問》其實是“問天”。作者一共向“天”提出一百七十二個問題。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難得的一篇文字。唐代柳宗元曾經大膽地作過一篇《天對》,對他所問的話一一置答。胡小石認為那只可叫做“天不對”。直到今天人們也還是有很大部分不能理解,我們只能集各家之言以賞析。
《天問》的創作動機,王逸說:“以渫憤懣,舒瀉愁思。”具體說來,屈原就自然和社會提出一系列疑問,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事和神話傳說等方面,其中又以抨擊昏君亂臣的荒亂現象為重點。故清代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說:“篇內言雖旁薄,而要歸之旨,則以有道而興,無道則喪,黷武忌諫,耽樂淫色,疑賢信奸,為廢興存亡之本。原諷諫楚王之心,于此而至。”楚國從靈王、平王至昭王,經歷了由衰而興的過程,屈原以這一過程及夏商周三代興亡史勸告懷王,要他學習先代明君“悟過改更”,棄舊圖新。自己則表示要學習先代忠臣尤其是令尹(國相) 子文輔助楚成王奠定霸業的精神。
這首怪詩可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問自然界的事情。其中先問宇宙形成和日月星辰之事,接問上古治洪水之事,再問九州大地分布和山川草木鳥獸礦石之事,所問為以昆侖山為中心從西北到東南的神話傳說。第二部分問社會歷史的事情。其中先問夏王朝興亡沿革,接問商民族及殷王朝歷史經驗教訓,再問周民族及周王朝的成敗得失,又問春秋齊、吳之事,末問秦楚之興亡沿革,尤以歷史上血的教訓為主,揭示詩旨。關于《天問》的結構分段,學術界爭論極大。明代張萱《疑耀》要人們“宜逐段讀”,然段在哪兒?語焉不詳。大概他受東漢王逸的影響,說:“文義不次序。”南宋朱熹《楚辭集注》說不可解者十之二三,只得“闕其疑,闕其謬”,他無法準確分段。明代后期之李陳玉在《楚辭箋注》中首次將它分為三段。自此議論蜂起,眾說紛紜。我們在這里采用了游國恩、林庚的分段法。由于篇幅所限,我們鑒賞第一部分。
第一段從詩篇開頭至“曜靈安藏”。可分三節。首節十二行,問盤古開天辟地前的情況。詩人問:遠古開初的往事,誰能傳說它呢? (那時)天地尚未形成,又從哪里去考察它呢?明暗不分,懵懵懂懂,渾沌一片,誰能窮究它呢?一團大氣,充塞宇宙的現象,用什么去識別它呢? (待到晝夜形成)或明或暗,這是為什么?陰氣、陽氣和老天三者交合(造成萬物),本原在哪里,又是怎么變化的?這一節探索開天辟地的傳說,對當時盛行的盤古說感到不滿足。
第二節十二行,問天體的形成和構造。詩人問:圓圓的天,上下九層,誰籌劃設計它的?這個樣子有什么用處,誰最初建造它的?固定車軸的繩子另一頭系在哪里?又安放在什么上面呢?支撐圓天邊緣一圈的八根柱子在哪里?天的東南方為何因短缺(而傾斜)?九層天的邊緣,到底怎么安放,怎么連接?那里到底有多少角落與拐彎處,誰知道它們的數目?在這一節中,屈原對天圓說、九重說、整體旋轉說、八柱擎天說、天柱西北高東南虧說……提出疑問,但總的說,是將“天”作為無意志的大自然看待的。正如郭沫若所說,有些問題至今答不上,如宇宙形成、地球形成、星系與星系關系,星球與星球引力,太空的奧秘……屈原提出這些問題,除了蘊含不幸遭遇,對許多事情百思不得其解外,還代表著當時自然科學的學術水平。
第三節二十行,問日月星辰之事。詩人說,天在何處與地相合?十二個時辰是怎樣劃分的?太陽、月亮怎樣附著在天穹上的?眾星怎么陳列在夜空上的? (太陽)從湯谷升起,停宿在蒙汜地方,從清晨到夜晚,它行走的路程有多少里?月亮有何本領,死后又能復生?它肚子里有只兔子,不知對它有何好處?女歧沒有丈夫,那怎么會生了九個兒子?疫鬼伯強住在何處?瑞氣又在哪里?天上何處關閉就黑暗?何處打開就光明?東方沒有亮的時候,太陽藏在什么地方?這一節,對上古傳下的關于日月星辰的傳說提出質問。
以上為第一段,主要問宇宙的問題,所問三個方面,排除了上帝神靈等概念,破除了原始誤解和保守的迷霧,沒有什么原始宗教迷信的氣味,是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的。屈原問天體諸問題,“寓其褒貶不平之慨”(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故雜引荒誕以亂之,似癡非癡,憤極悲極也”(清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在科學上,這一段抨擊傳統,抨擊迷信的宇宙觀,駁斥了陰陽家們的談天臆說和名家、道家的“鑿空道古”,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如果說神話傳說是原始人在生產力極度低下時,對自然和社會現象作出的種種幼稚的解釋,那末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認識的發展,那些關于宇宙起源等等神話傳說的創作,也隨之消失。而屈原無疑是站在戰國末期破除原始宗教迷信前列的。一九五三年全世界人民紀念四大文化名人,就將屈原與“天體運行”科學學說創造者哥白尼并列,這是十分睿智的。胡小石說:“固然屈原在科學上的成就是不能和哥白尼比并。這是歷史條件的規定。但是屈原在他所生長的時代里,他的敢于懷疑傳統學說而企求真理的精神,在古代可算是首舉義旗的。《天問》這篇大詩,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末年已經打下了哥白尼思想的奠基石。恩格斯曾經把哥白尼看作是把科學從神權束縛中解放出來的革命戰士。而我們偉大詩人屈原,則可說是沖破人類原始誤解的黑夜中的舉火者了。”(見《胡小石論文集》)
第二段從“不任汩鴻”至“地何故以東南傾”。可分二節。首節十二行,問鯀治洪水的情況。詩人在此節中問:鯀(如果)不勝任治水的工作,眾人為什么把他推薦上去?大家都說(讓他治水):“何必擔心呢?”為什么不可以讓他試著把治水的工作進行到底? (鯀)沿著鴟龜拖著尾巴相銜的線(筑堤防水) (筑堤的土是從天帝那兒偷來的“息壤”——用了立即再長起的土壤),他為什么就從那條線上得到啟發并就聽從鴟龜的呢?順著大家的心愿也許可以成功的,天帝為什么殺害他呢? (開始時)他被關閉在羽山,為什么多年不執行? (后來被暗害)禹竟從他的腹部剖出,怎么會有這樣的奇事?此節對古代治水英雄鯀寄予同情。治洪水之法歷來有兩種,一是筑堤擋水,一是挖河道疏浚。對這兩種方法的激烈爭議,直至清朝康熙年間沒有停息。前一種方法,已被外國荷蘭的海堤、中國大運河通濟河段等實踐所證明為有效。在上古時期人們也信任鯀的這種方法。可是筑堤非一日之功,加之又傳說鯀偷了息壤,所以他被天帝判處死刑,可是又不立即執行以昭告天下,卻幽禁在羽山多年,最后被暗殺了。這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宗冤假錯案。屈原深感不平,發出責問,詩人是正直剛毅的。鯀雖被暗殺,但并不瞑目,為了人類,他死猶生禹,讓禹來繼續自己的事業,顯示悲劇的壯烈美。詩人卻表示懷疑,內蘊是上古即有“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之事,何況我屈原呢?這里是有寄托的。
第二節十六行,問禹治洪水的情況。這一節,詩人問: (禹)繼續從事鯀的治水事業,終于完成父親未竟的功業。為什么禹繼承他父親的初志與事業,而他倆治水的謀略方法卻不一樣呢?對鯀來說,洪水的泉源極深,他用什么去填它?對禹來說,洪水退后,將大地定為九等建成九州,他是用什么辦法來劃分的?應龍如何幫助他劃地的?河水、湖水又如何流過這些地方入海的?禹大功告成了,哪里又來虬龍,背負鯀的化身黃熊在冷冷清清地飄游?我要追問蒼天,鯀經營的成績是什么?禹成就的業績又是什么? (為什么這樣不公正?) (治好了洪水,大地擺平)共工為什么大怒,(猛撞不周山)大地又向東南方向傾斜?這一節既肯定大禹治水的業績,更在為鯀鳴不平。首先鯀是禹的父親,鯀要他完成未竟之業,表達人類跟洪水斗爭的毅力與決心。其次,屈原認為堙和導的方法都可行,治水的實踐證明往往同時并用,只是視地勢不同而已。傳說鯀法九年未成,禹法八年而就,但是沒有慢的教訓,何來快的辦法?再次,分明治好洪荒時期大水的,鯀和禹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何以鯀得此恥辱,禹獲彼榮耀?詩人一反傳統說法,大膽猜想,共工這位英雄通曉個中真情后,怒火中燒,起來造反,把這天撞得向西北方向傾倒,將那地撞得向東南方向陷落。真是令人解恨啊!這里不僅有詩人感情的寄托,更有作者理智的閃光.他對揚禹抑鯀的神話傳說材料一一加以懷疑,逐條予以反詰,追求唯物的真理,發端科學的思想,這種精神似流星朗照夜空。整個第二段問上古治水之事都閃亮著這一精神。
第三段從“九州安錯”至“烏焉解羽”。可分三節。首節八行總問大地概況。詩人問:九州怎么布置安排的?河谷水道是怎么挖成的?江河東流人海不會滿溢,誰知道其中的緣故?大地東西距離和南北距離,其中哪個長度多一點?南北之形橢圓直徑即有長有短,那寬的地方比窄的地方多出幾何?此節問大地總面積,是當時地理學的成就。
第二節十六行,問西北方位的神話傳說。在這一節中,詩人問:大地西北方的昆侖山有懸圃,它的座落在哪里?山上的九層增城,它的高度有多少里?昆侖山四方的門,是哪些神人在那里進出?西北的門開放,是什么風在那里通過?太陽哪兒照不到,那末燭龍照的又是什么地方?羲和還沒有揚鞭開車,若木花為什么就能放光?什么地方冬天暖和?什么地方夏季寒冷?哪里有石樹成林?什么野獸能夠說話?這一節主要問西北部情形,那里地高通天,是神話中神人聚居之處,所以發生燭龍照幽冥,若木花自行放光的神異現象。但對這一切傳聞,作者表示出存疑或明知故問的積極否定。后四行過渡到東南方位去發問。
第三節十六行,問東南方位的神話傳說。詩人問:兇惡的雄虺九個頭,來去迅速住在哪里?什么地方的人長生不死?那里的長人掌握了什么方法竟能如此?奇異的靡蓱有無數的叉,還有那開花的枲麻樹,都長在哪里?一條蛇竟吞下一頭大象,它到底有多大的模樣?黑水、玄趾、三危等勝境,究竟在什么地方?那里的人長命不死,那末他們的壽命到什么時候終止?掀風起浪的鯪魚在什么地方?吃人的鬿雀又住在哪里?羿怎樣射太陽的?太陽中的三足烏羽毛又是怎樣地散失?這一節向東南方發問,日出之處,四季如春,故延年益壽,生與死的斗爭等神話傳說很多。這里有毒蛇、巨蛇、鯪魚、鬿雀、三足烏、旱魃,皆足致人類于死地,又有長生不死之人、茂盛的植物、勇敢的羿,奏出了人類生命不滅的強音。可是作者仍然不是神話的傳播者,而是神話的懷疑者。最后兩行則向下段夏民族歷史人物羿過渡。
以上第一部分共一百十二句,問天,即問大自然。三段依次為天體形成,治理洪水,大地結構,組成上古自然發展史。宇宙形成如此艱難,天宇出現,日月星辰依次運行,大地成形,很不容易,是興起。而洪水時期,可能是冰川紀的解凍期,卻是天崩地裂,似乎天體就要瓦解,一切生物都經受了生亡繼絕的考驗,可說是毀滅性的災難。人為萬物之靈,戰勝了自然,治平了洪水,就來合理安排大地,改造大地。在不知多少年的生產實踐中,先民逐步認識了地形,掌握了西北冷、東南暖的氣候特征,識別了無毒與有毒的植物和吃人與不吃人的動物,懂得了如何使用山河湖泊……這是一部生存競爭史,也是一部悲壯的血淚史。當詩人總結這部歷史,懷疑反駁以往的種種謬說時,他是肅穆的、深沉的,將為維護一切真善美的事物與品格,擊碎一切假惡丑的事物與穢行而搏斗。
《天問》的最大價值是反傳統觀念,這種懷疑探索精神正是覓求真理不可或缺的。詩人的大膽質難,尋求真理,標志著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因此《天問》總的傾向是唯物主義的。當然,《天問》也不可能完全拋棄天命觀,這從詩的字里行間可以體會出來。
在藝術上,《天問》有浪漫主義精神,作者滿懷激情,馳騁想象,從盤古開天辟地想到楚懷王,時間跨度大;從九天想到九淵,空間距離遠,氣勢磅礴,思路恢宏,無數事爭赴筆端,讀起來令人應接不暇而又圓轉活脫,無板滯之感。其次,《天問》有高度概括力,富于哲理性。在作品中,作者概括了很多自然、社會之事,而每問皆含哲理,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活潑的想象,含英咀華,催人深思。尤其是觸及作者愛國心靈的律呂時,令人共鳴震顫。再次,《天問》的問話體形式十分奇特,它是屈原的創造。全詩一百七十二個問題,有有疑而問,有明知故問,有激烈反問,或肯定,或批判,或否定,是非分明,愛憎強烈。但是從句法、邏輯角度看,作者是只問不答,發人深思,很自然地跟讀者的心溝通起來。在中外文學史上,以問題聯珠構成詩篇巨制的,實屬罕見。最后,《天問》以四字一行為主,雜以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再用上古音韻考察,以四行為單位,用韻為ABCB。由于它有錯簡甚至可能有散失,節、韻已不能完全整齊劃一,這是可以理解的。郭沫若贊美說:“《天問》以四字為句、四句為節的板滯的格調,而問得參差歷落,奇矯活突,毫無板滯的神氣,簡直可以驚為神工。”無論在思想上,抑或在藝術上,《天問》都擺脫了《詩經》桎梏。它無愧于世界文學名著的評價。 (顧 啟)
上一篇:《天理為百姓·王梵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兒垂釣·胡令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