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秋聲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1。悚然而聽之2,曰:“異哉! ”初淅瀝以蕭颯3,忽奔騰而砰湃4,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5,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6,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7。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8,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8!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10?蓋乎秋之為狀也11:其色慘淡,煙霏云斂12;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13;其意蕭條,山川寂寥14。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15。豐草緣縟而爭茂16,佳木蔥蘢而可悅17;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18。夫秋,刑官也19,于時為陰20;又兵象也21,于行用金22;是謂天地之義氣23,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24。故其在樂也,商聲至西方之音25,夷則為七月之律26。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27。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28,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29,黝然黑者為星星30。奈何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31,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注釋】 1歐陽子:作者自稱。 2悚(song慫)然:驚駭的樣子。 3淅瀝(xili西歷):雨聲。蕭颯(sa薩):風聲。 4砰湃(pengpai ):與“彭湃”同,波浪激動聲。 5鏦鏦(cong聰)錚錚:金鐵撞擊聲。 6銜枚:古代秘密行軍時,常令士兵口中橫銜枚(筷子似的小棍),以免出聲。 7但:只。 8明河:明亮的銀河。 9噫嘻:感嘆詞。悲哉:用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 10胡:何。 1 1蓋夫:發語詞。 12慘淡:陰暗無色。煙霏(fei):煙霧。斂,收,消失。13栗冽(lilie歷列):寒冷。砭(bidn邊):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里作動詞用,刺。 14寂寥:冷落。 15奮發:發作起來猛然有力。 16縟(ru辱):繁茂。 17蔥蘢(cong long聰龍):草木青翠茂盛。 18一氣:指秋氣。 19刑官:古代掌刑之官稱秋官(見《周禮》)。 20于時:于四時(季)之中。古代以陰陽二氣來配合四時,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21又兵象也:古代征伐,多在秋天。 22于行用金:古人把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配于四季,認為四季是五行相生的結果,秋天屬金。23天地之義氣:《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征不義,詰誅暴慢……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又《鄉飲酒禮》:“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孔穎達疏:“西南象秋始。”24春生秋實:草木生長于春而結實于秋。 25商聲至西方之音:古代用五音(宮、商、角、徵、羽)和方位(東、西、南、北、中)來配合四時:角音東方屬春;徵音南方屬夏;商音西方屬秋;羽音北方屬冬;宮音中央屬季夏。 26夷則為七月之律:古代把五音的十二律配在十二個月上:太簇配正月,夾鐘配二月,姑洗配三月,仲呂配四月,蕤賓配五月,林鐘配六月,夷則配七月,南呂配八月,無射配九月,應鐘配十月,黃鐘配十一月,大呂配十二月。 27“商,傷也”句:商、傷同音。此以聲為訓。“夷,戮也”,句:夷與戮皆是殺的意思。此以義為訓。 28感(han):同“撼”,,動搖。 29渥(wo握)然丹者:指紅潤的容貌。 30黝然:黑色。星星:形容點點白發。 31戕(qiang槍)賊:殘害。
【今譯】 我正在夜讀,聽到從西南方傳來聲響,吃驚地細聽,說:“好怪啊!”起初是淅淅瀝瀝的雨聲夾著颯颯的風聲。忽然奔騰澎湃,如江河夜間波濤洶涌,又如暴風驟雨,迅猛地來臨。它與物體接觸,象金屬相互撞擊,發出鏗鏘的聲音;又象開赴敵陣的兵士,口里銜枚急行軍,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的腳步聲。我對書童說:“這是什么聲音?你出去看看。”書童回來說:“星星月亮,光耀潔白,銀河當空高掛著。四處沒有一點兒人聲一,那聲音從樹間發出。”
我說:“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什么來到了呢?這秋天的情景是:它的顏色暗淡,云霧收斂;它的容貌清明,天空高曠清朗,陽光燦爛;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神志冷峻,山河寂寞。所以,它的聲音凄凄慘慘,突然發作,呼號喊叫。夏天,綠草繁茂,彼此爭盛,欣欣向榮。美好的樹木青翠茂盛,令人愛悅;一旦秋風拂過,綠草變色,樹木落葉。它們衰敗零落的原因,就是秋氣的余威。秋天本是刑官執法之時,時令又屬于陰;它又是征伐的季節,在五行上屬于金;這就叫做天地的義氣,常把嚴酷的摧殘作為主旨。天對于萬物,讓它們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所以,在音樂方面,商聲是秋天的聲音,夷則是七月的律名。‘商’是悲傷,萬物已經衰老,便覺得悲傷; ‘夷’,是誅殺的意思,萬物過于茂盛,就必然衰敗。
“唉!草木是沒有感情的東西,秋天來了也會飄落凋零。人是動物,而且是動物中最有靈性的。百種憂慮動搖他的心緒,萬件事情勞累他的形體,心中動搖不安,必然損耗他的精神。更何況要去考慮他的力量所辦不到的事情!這就當然會使他紅潤豐滿的容貌變得象枯木,烏黑發亮的頭發中出現一根根白發。為什么要拿自己并不是金石般堅固的身體,去與草木爭繁盛呢?應當思考究竟誰在折磨自己,又何必去怨恨那凄涼的秋聲呢?!”
書童沒有回答,低頭睡著了。這時,只聽得墻腳四周蟲鳴唧唧,好象應和著我的嘆息。
【集評】 宋·黃震《黃氏日鈔》卷六十一:“《蟬聲賦》、《秋聲賦》之脫灑,《病暑賦》、《憎蒼蠅賦》之布置,皆當成誦。”(卷三十一),“歐公文章及三蘇文好處只是平易說道理,初不曾使差異字換尋常字。曾南豐尚解使一二字,歐蘇全不使一個難字。”(卷三十八) “歐公之文粹如金玉,東坡之文浩如江河。” “歐陽公之模寫事情使人宛然如見,蘇公之開陳治道,使人側然動心,皆前無古人矣。”
宋·李耆卿《文章精義》:“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
清·過珙《古文評注》:“凡聲足以感人,惟秋聲為最。夜坐聞之,倍覺凄涼,永叔是以感而作賦。” “破空逆入” “連下三喻長短參差,極意描寫。” “前出聲,此出秋,有層次,亦不直。” “連用其色、其容、其氣、其意引其聲,便瀏然而下。” “言人之憂戚,自少至老,猶物之受變,自春而秋,凜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 “此段不悲秋而悲人,乃作者本意,故以心情二字為主。回顧童子一筆周匝。” “王鳳洲曰:‘孫巨源《秋怨辭》云:黃葉無風自落,秋云不雨常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大略即此段意,古今以為奇絕,可以參觀。” “過商侯曰:秋聲本無可寫,卻借其色、其容、其氣、其意引出其聲,一種感慨蒼涼之致,凄然欲絕。末歸到感心勞形,自為戕賊,無時非秋,真令人不堪回首。” “思其不及,憂其不能,總是為名為利,夸榮于世,如草木之綠縟蔥蘢時耳。獨不思身非金石,遇戕賊而必喪,盡力竭智,何以堪此耶?”
清·金圣嘆《才子必讀》:“賦每傷于俳儷。如此又簡峭,又精練,又徑直,又波折,真是后學作文之點金神丹也。” “先賦聲。極意描寫,筆又參差。” “借視陪聞,作波。” “次賦秋聲。先咨嗟,次怪嘆,總與秋聲相副。” “妙,妙,于大聲外,更添一小聲,臨了又作波。”
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蕭瑟可誦,雖不及漢之雅,而詞致清亮。”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末歸于人之憂勞,自少至老,猶物之受變,自春而秋,凜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結尾蟲聲唧唧,亦是從聲上發揮,絕妙點綴。”
清·李扶九、黃仁黼《古文筆法百篇》:“秋聲,即秋風也。不曰風而曰聲者,如人悲嘆之聲也,文故從“聲”字生情。秋多西風,起云“聲自西南來者”,以離夏未久,尚兼南風也。此歐公中年時有感而作。” 《評解》:“《輯注》評:《悲秋賦》前有作者矣,此獨從‘聲’字著筆,自首至尾,看他步步生波,層層聯絡,開小題中多少法門。后段以憂思憔悴歸咎于人,撒開秋聲,并將悲秋二字,翻轉入妙。西仲云:‘物之飄零在目前,有聲之秋;人之戕賊者在意中,無聲之秋。’道得最妙。” 《書后》:“《文心雕龍》曰:‘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嘗考古今篇什,秋意最甚,莫如楚辭。夫楚辭者,創于屈原,而述于宋玉。其纏綿惻怛之意,悉本詩人忠厚之遺。故《離騷》之悲,隱而不露;《九辯》之憫,感而遂通。古人托物言情,無論目睹心思,所以興悲,其致一也。先生感光陰之荏苒,嘆時事之已非,一旦觸景抒懷,聞聲致慨,其蕭瑟之情,固同《九辯》,而悲傷之隱,實類《離騷》。亦何怪嗣響楚辭,而繼美詩人也哉!’’
《古文筆法百篇》引:
余自明曰:“通篇凡十四易韻,借景言情,不徒以賦物為工,而感慨悲涼中寓警悟意,洵堪令人猛省。”
《合評》云:“草木無情而人有情,無情者尚有時而飄零,況有情者乎?此篇宜以 ‘情’字為骨。”
西仲曰:“天地本有自然之運,為生為殺,其勢不得不如此,非有心戕物也。而人曰營營名利,以圖一時之榮,其神動精搖,自速其老,初無異物之摧敗零落,亦聽諸時之自至。嗚呼!愚矣。”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雖非楚人之辭,然于體物自至。至后乃推論人事,初非純用議論也。譏之者只是不識公于文章變而不失其正爾。”“又如赴敵之兵,與后殺字相映。” “四無人聲——人聲二字上顧赴敵,下為在樂一段起本。”“‘亦何恨乎秋聲’,反結‘悲哉’句。”“韓子云: ‘以蟲嗚秋結,仍渾成該括’。”
【總案】 這是作者歷經人世坎坷后的一篇反思文章。以儒家思想體系為依歸的中國知識分子,歷來都以“憂患”為主導心態:憂國患民、憂己患名、憂生患命、憂道患志等。范仲淹把憂國患民這一“憂患”心志中進步和現實的因素升華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勉勵人們在為國家、民族群體而自覺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歐陽修雖也仰慕和追求這種崇高的人格境界,但是,他在參與“慶歷新政”的實踐中,由于封建保守勢力的強大、頑固,而屢遭挫折,飽嘗了人生的艱辛,年過半百之際,逐漸意識到憂患人格的悲劇性。于是借“秋”抒發人生感慨,將秋擬人化,賦秋之“聲”,獨辟新境。由慨嘆無情草木的臨秋凋零,導向對人“思其力所不及,憂其智所不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的悲劇的深思。文章蘊含了擺脫悲劇命運的強烈愿望,黯然神傷,情思綿綿。
全篇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起伏曲折,猶如一部深沉、優美的交響樂章。
上一篇:韓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