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2,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3,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4。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5;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6。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7,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8。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9。是年,吾佐戎徐州10,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11。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12!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13;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14!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15。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天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16?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17?少者強者而天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18?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19,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20!死而不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21?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22。”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蔽词家詾閼n也23。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24?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25,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26。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27。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28!彼蒼者天,曷其有極29!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30,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31!
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 尚饗32
【注釋】 十二郎,韓愈二哥韓介次子,過繼給大哥韓會,自幼與愈友善。 2季父:叔父。 3建中:韓愈的仆人。時羞:時鮮食品。4孤:韓愈三歲喪父,由大哥大嫂撫養。 5河陽:今河南孟縣西,韓家祖墳所在。 6年十九:韓愈十九歲游長安,應進士第。 7董丞相:指董晉,曾任韓愈為節度推官。 8孥(nu 奴):妻子兒女。 9果:成為事實。 10佐戍:助理軍務。 11致汝:接你來。 12遽(ju巨):突然。 13斗斛(hu 胡):古代以十斗為一斛。 14輟(chuo綽):停止,此為離開意。 15戚:悲哀。 16信:真實。 17純明:純潔聰明。克:能。 18耿蘭:可能是十二郎老成的仆人。 19業其家:繼承家業。 20幾何:多少。 21孩提:孩童。 22比:近來。?。簢乐亍?23未始:未曾。 24殞:死亡。 25終喪:古禮父死三年除孝服為終喪。 26兆:墳地。 27斂:今作殮,裝殮。窆(bian 扁):安葬。 28尤:罪過。 29曷:何。 30伊潁:韓愈家鄉的伊水和潁水。 31幸:希望。 32饗(xiang響):享用。
【今譯】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我聽說你去世的第七天,才能懷著悲哀表達誠意,派建中從遠地備辦時鮮食品以祭奠,告慰你十二郎的英魂:
唉!我少為孤兒,等長大了,不知道父親的模樣,只有依靠兄嫂。大哥于中年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小,跟隨大嫂回河南安葬大哥;不久我和你到江南謀生,我們孤苦零丁,但卻未曾分開過一天。我上邊有三個哥哥,但都不幸過早離世。后來者可以傳繼祖先的,在孫輩只有你,在子輩只有我,兩代都是一個人,形單影只。大嫂曾撫摸著你指著我說:“韓家兩代,只此而已?!蹦惝敃r還小,當然不記得這件事;我當時雖然記得這件事,也不理解這話中的悲哀。
我十九歲,才來京城應舉。此后第四年,我回家看你。又過了四年,我去河陽祭墳,碰上你來為大嫂下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你來看我,住了一年后你請求回去接家屬。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汴州,你沒有來成。這一年,我在徐州助理軍務,派人接你,等去的人剛上路,我又罷職離開徐州,你又沒能來成。我想讓你隨我住在東邊,住在東邊也是客,不能久居;為長遠打算;不如西回故鄉,把家安好,把你接來同住。唉!誰知道你突然離我而死!我和你都年輕,以為雖然暫時相別,最終會長久相處,所以我才離開你到京城謀生,以求能得到微薄之祿;要確實知道事情會是這樣,即使要我當萬乘大國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會離開你一天去上任!
去年,孟東野回去,我寫信給你說:“我年紀不到四十歲,但兩眼昏花,頭發花白,牙齒搖動。想到各位父老兄長,都是在身體健康時而早早離世,象我這樣病弱的人,能夠久存世上嗎?我不能歸,你不愿來,恐怕我早晚死去,而你將懷哀無限。誰知道年輕的死了,年長的卻活著,強壯的夭折了,病弱的卻活著。唉!是真的這樣,還是夢呢?還是傳說這件事情的不真實呢?難道真的,哥哥的美好德行反而使他的子嗣夭折嗎?是你的純正聰明不能承受父輩的恩澤嗎?使年輕健康的反而夭折死去,年長衰弱的反而健全活著嗎?這都不能認為是真的。是夢,還是傳說這件事情的不真實?東野的書信,耿蘭的報信,為什么都在我身邊?唉!那真是這樣!哥哥的美好德行反而使他的子嗣夭折!你的純正聰明應該繼承先祖的事業,但現在竟不能承受父輩的恩澤!這正是所謂蒼天確實難以予測,而神明確實難以明察呀!這正所謂道理不能夠推求,而壽命是不能先知呀!雖是這樣.我從今年以來,黑色的頭發有的變為白色,動搖的牙齒有的脫落了,體質日益衰弱,精神日益衰微,不會多長時間我也會跟你死去!如死后有靈,我們分離的時間能有多久?如死后無靈,我悲痛的時間不會長久,而不感覺悲痛的時間是永久的!你的兒子剛十歲,我的兒子剛五歲,年輕強壯的人都不能保全,象這樣的小孩子,又怎能希望他們長大成材呢?啊,悲哀呀!啊,悲哀呀!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腳病,常常很厲害?!蔽艺f:“這種病,江南地區的人常有。”我未曾以為憂慮。唉!你竟然因此病而喪了命?還是另有疾病以至如此?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寫的。東野說,你死于六月二日。耿蘭的報信無日期。大概東野的使者不知道詢問家人你死的時間,而耿蘭的報信,又不知道應當說明你死的時間?;蚴菛|野給我寫信,才去問使者,使者亂說以應付這件事。是這樣呢?還是不是這樣呢?
現在我派建中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們如能維持生活守喪就守到期滿,等期滿我把他們接來;若無力守喪到期滿,我立即把他們接來;其余的仆人婢女,叫他們都為你守喪。我若有能力為你改葬,最后一定葬在祖先的墳地上,然后仆人婢女隨其自便。
唉!你病的時間我不知道,你死的日期我不知道,活著我們不能相互扶養共同生活,死了我又不能撫送你以盡哀痛之心,裝殮時我不能憑靠著棺木,下葬時我不能親臨墓穴。我的行為有負神明而使你夭折,我不孝順不慈愛,因而不能和你相互扶養地活著,相互陪伴地死去;一個在天邊,一個在地角,活著你不能和我身影相依,死了你的靈魂不能和我的夢境相連,這確實是我造成的,又能埋怨誰!那蒼天,何時有終極!從今以后,我對人世沒有心思了,我該置辦幾畝地,就在伊水和潁水邊上,以作為我晚年的依靠,教育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盡早成人,撫育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直到她們出嫁。如此而已!
唉!話有盡而情不盡,你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唉,悲哀呀!請享用祭品!
【集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通篇情意刺骨,無限凄切,祭文中千年絕調?!?br>
明·郭正域《韓文杜律·韓文》:“滿眼涕演,無限傷情,情真語真?!?br>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以痛苦為文章,有泣、有呼、有踴、有絮語、有放聲長號。此文而外,惟柳河東《太夫人墓表》同其慘制?!?br>
清·金圣嘆《才子必讀》卷十一:“情辭痛側,何必又說?須要看其通篇凡作無數文法,忽然煙波窅渺,忽然山徑盤紆。論情事只是一直說話,卻偏有如許多文法者,由其平日戛戛乎難,汨汨乎來,實自有其素也。”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八:“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祭文中千年絕調?!?br>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六:“直舉胸臆,情至文生,是祭文變體,亦是祭文絕調?!?br>
清·蔡世遠《古文雅正》卷八:“酸痛慘摯,入于五內,徹于九霄。”
清·過珙《古文評注》卷三:“想提筆作此文,定自夾哭夾寫,乃是逐段連接語,不是一氣貫注語。看其中幅,接連幾個“乎”字,一句作一頓,慟極后人,真有如此一番恍惚猜疑光景。又接連幾個“矣”字,一句作一頓,慟極后人,又真有如此一番捶胸頓足光景。寫生前離合,是追敘處要哭,寫死后慘切,是處置處要哭。至今猶疑滿紙血淚,不敢多讀?!?br>
清·余誠《古文釋義》卷七:“自始至終,處處俱以自己伴講。寫叔侄之關切,無一語不從至性中流出,幾令人不能辨,其是文?是哭?是墨?是血?而其波瀾之縱橫變化,結構之嚴緊渾成,亦屬千古絕調?!?br>
近代·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飽述其哀;只用家常話,節節追維,皆足痛苦?!?br>
今·錢基博《韓愈志》第六:“骨肉之痛,急不暇修飾,縱筆一揮,而于噴薄處見雄肆,于嗚咽處見深懇,提振轉折,邁往莫御,如云驅飆馳,又如龍虎吟嘯,放聲長號,而氣格自緊健?!?br>
【總案】 韓愈自幼孤苦,由大哥大嫂撫養。他和大哥的養子十二郎,從小朝夕相處,情同手足。后來其大哥大嫂、二哥、二哥的長子相繼去世,韓愈叔侄更是相依情深。但宦途坎坷,身不由已,叔侄無法團聚。不久,十二郎突然去世,韓愈悲痛欲絕,故寫此文。
本篇為韓愈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文中只寫身邊瑣事,但樁樁件件,歷歷在目,字字句句皆從肺腑流出?;驍?,或敘悲情,慘痛凄切,催人淚下,無怪乎后人讀畢抱痛,竟不知此是文?是淚?是血?蘇軾就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轉引章懋勛《古文析觀解》)后人譽之為祭文中的“千古絕調”。
祭奠之文,宜恭宜哀,切忌辭麗實靡,“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劉勰《文心雕龍·哀帛》)原先祭文多用韻體,六朝后尤為突出,從韓柳歐蘇以來,則用散體,行文或長或短,或俳或偶,真情實意,溢于言表。韓愈此文,正是祭文的變體,對后人頗有影響。
上一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歐陽修《秋聲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