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柴門晝不開,只有蝴蝶雙飛來。
蜜蜂兩脾大如繭,應是山前花又開。
僧人釋子以山林為靜休之處,所以對山居景色的描寫就成了僧詩中最為常見的題材。《偶成》便是這樣一首描寫春日山居的小詩。
松蔭、柴門,是古代詩歌、繪畫中描寫高人逸士形象時經常見到的背景,但這里卻是寫實。如璧自號倚松老人,自名所居為倚松庵,并另有詩專門寫到他的這個山居的景色:“庵外無人誰過前,老松千丈獨參天。”可見“松下柴門”是其清幽僻靜環境的真實寫照。這里沒有車馬喧鬧,沒有人事相擾。下句“只有”二字,更突出其僻靜無人,把上句隱含著的詩意,點得更加顯豁。雙飛的蝴蝶,于孤寂超塵的氛圍中頓添了一個蓬勃生機。但翩翩雙蝶似乎并沒有引起詩人對春天的驚覺,隱含著對外在事物的淡漠之情,或許即是禪家“有無齊觀”、“彼己莫二”理念的表現。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妨把詩的末聯比作禪家的“瞬間頓悟”。蜜蜂兩脾鼓鼓,大如蠶繭,使詩人猛然醒悟,原來山前的花兒又開了,春天來了。詩人不直接描寫山花爛漫,蜂蝶飛舞,而是從蜜蜂采蜜反推到花兒盛開,使“山居不知年”的感覺在一番推理中出現,將直覺的觀照,變成了一種復雜微妙的藝術想象,避免了常用的物象色彩的描摹。末句“花又開”的 “又”字,似乎又把這瞬間的頓悟推入了無盡的時間長河。花開花落,春去春來,在禪宗人與自然“彼己無二”的關系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層世俗的人生苦短的慨嘆。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詩的理趣,將禪宗靜默觀照到瞬息頓悟的過程程式,運用于詩的構思,使這首小詩獨具巧思。
上一篇:禪詩《以拄杖供仁山主》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偶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