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2,天下無事之故。臣以淺陋3,誤承圣問4,迫于日晷5,不敢久留,語不及悉6,遂辭而退。竊惟念圣問及此7,天下之福,而臣遂無一言之獻,非近臣所以事君之義8,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陳9。
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10,而周知人物之情偽11。指揮付托,必盡其材;變置設施,必當其務。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12;外以捍夷狄13,內以平中國14。于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15,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為天下先16。其于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17。太宗承之以聰武18;真宗守以謙仁19;以至仁宗、英宗20,無有逸德21。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仁宗在位,歷年最久。臣于時實備從官22,施為本末23,臣所親見。嘗試為陛下陳其一二,而陛下詳擇其可,亦足以申鑒于古今24。
伏惟仁宗之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于自然,而忠恕誠愨25,終始如一。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26,而特惡吏之殘擾27。寧屈己棄財于夷狄28,而終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賞重而信;納用諫官御史,公聽并觀29,而不蔽于偏至之讒30;因任眾人耳目31;拔舉疏遠32,而隨之以相坐之法33。蓋監司之吏以至州縣34,無敢暴虐殘酷,擅有調發35,以傷百姓。自夏人順服36,蠻夷遂無大變,邊人父子夫婦,得免于兵死;而中國之人,安逸蕃息37,以至今日者,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棄財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貴戚,左右近習38,莫敢強橫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閭巷之人39,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驍雄橫猾以為兵40,幾至百萬,非有良將以御之41,而謀變者輒敗;聚天下財物,雖有文籍42,委之府吏43,非有能吏以鉤考44,而斷盜者輒發45;兇年饑歲,流者填道46,死者相枕47,而寇攘者輒得48;此賞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能大擅威福,廣私貨賂,一有奸慝49,隨輒上聞;貪邪橫猾,雖間或見用,未嘗得久,此納用諫官御史、公聽并觀、而不蔽于偏至之讒之效也。自縣令京官以至監司臺閣50,升擢之任51,雖不皆得人,然一時之所謂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見收舉者52,此因任眾人之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53,天下號慟54,如喪考妣55,此寬仁恭儉出于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56,而無親友群臣之議。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57,未嘗如古大有為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58。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59,而精神之運60,有所不加61;名實之間62,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見貴,然小人亦得廁其間63;正論非不見容,然邪說亦有時而用。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64,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65,而無官司課試之方。監司無檢查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轉徒之亟66,既難于考績67,而游談之眾68,因得以亂真69;交私養望者70,多得顯官71;獨立營職者72,或見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73,雖有能者在職,亦無以異于庸人。農民壞于徭役74,而未嘗特見救恤;又不為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雜于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75;又不為之擇將,而久其疆埸之權76。宿衛則聚卒伍無賴之人77,而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78。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而未有以合先王親疏隆殺之宜79。其于理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賴非夷狄昌熾之時80,又無堯、湯水旱之變81,故天下無事,過于百年,雖日人事,亦天助也。蓋累圣相繼82,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忠恕誠愨,此其所以獲天助也。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質83,承無窮之緒84,知天助之不可常恃85,知人事之不可終怠86,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臣不敢輒廢將明之義87,而茍逃諱忌之誅88。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則天下之福也。取進止89。
【注釋】 1札子:封建社會臣子對皇帝報告的一種公文。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今謂之札子。凡群臣百司,上殿奏事,兩制以上,非時有所奏陳,皆用札子。中書樞密院事,有不降宣敕者,亦用札子。” 2百年:指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神宗熙寧元年(1068)這一段時間。 3淺陋:學問淺薄,見識不廣。 4誤承:誤受、辱蒙:自謙語。 圣問:皇帝下問。 5日晷(gui鬼):日影,喻時光,時間。 6悉:詳盡。 7竊惟念:我私下想。舊時下對上表示敬意的用語。 8近臣:被皇帝親近的大臣。時作者任翰林學士,為侍從官。9陳:陳述己見。 10太祖:趙匡胤,宋開國皇帝。 躬:身體,自身。這里用如動詞;本身具有。 11周:全面。 情偽:真假。 12訓齊:使人齊心合力。 13:捍:抵抗。 夷狄:舊時對少數民族侮辱性的稱呼。這里指契丹、西夏。 14中國:中原地帶。 15藩鎮:唐玄宗時,在邊境重要地方設置十節度使,通稱“藩鎮”,亦稱“方鎮”,掌管轄區軍政大權。安史之亂后,中央力量大為削弱,藩鎮不受朝廷制約,形成了“自國門以外,皆分裂于方鎮”(《新唐書·兵志》)的封建割據局面,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近兩個世紀。 16躬:親自。 先:先導。 17一:完全。 安利:使動用法,使得到平安和利益。 元元:老百姓。 18太宗:太祖之弟趙匡義,在位二十二年。 聰武:聰慧勇武。 19真宗:太宗子趙恒,在位二十五年。 謙仁:謙恭仁愛。 20仁宗:真宗子趙禎,在位四十一年。 英宗:太宗曾孫,懿王允讓的兒子趙曙,在位四年。21逸德:失德。 22從官:侍從官。 23施為本末:一切措施從頭到尾的經過和原委。 24申鑒:引申來作為借鑒。 方今:當今。 25誠愨(que卻):誠懇。 26斷獄:審理和判決罪案。 務:一定。 生:使之生,開脫。 27惡(wu務):厭恨。 殘擾:殘害騷擾。 28“棄財于夷狄”句:是為宋“守內虛外”政策的曲為辯解,指向遼、西夏等獻幣納絹以求茍安。 29公聽并觀:多聽多觀察。 30偏至之讒:偏激的讒言。 31因任:聽任,根據。 32拔舉:提拔起用。 33相坐之法:牽連犯罪法,被薦舉的人如果后來失職,推薦的人也要連帶受罰。34監司之吏:監察州郡的官員。宋朝設置諸路轉運使、安撫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四司,兼有監察的職責,稱為監司。 35調發:征調。36夏人:指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項族,居住在今甘肅西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 37蕃息:繁殖、生息。 38近習:皇帝左右親近的人。39閭巷之人:平民百姓。閭巷,小的街道,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區。40驍(xiao消)雄:勇猛雄杰。 橫猾:強橫狡詐。 41御:統率,管理。 42文籍:賬冊。 43府吏:專管倉庫的小吏。 44鉤考:查考。 45斷盜者:從中盜竊的人,即貪污者。 發:揭發。 46流者:流亡的人。 47死者相枕:尸體枕著尸體。 48寇攘(rang壤)者:強盜。 得:捕獲。 49奸慝(te特):奸邪的事情。慝,邪惡。 50臺閣:執政大臣。臺,御史臺,主管監察的機關。閣,龍圖閣、天章閣等,是收藏皇帝的圖書或備顧問的機構。 51升擢(zhuo濁):提升。 52罕:少。 收舉:任用。 53升遐(xia霞):封建時代對帝王死去的諱稱。 54號慟(tong痛):痛哭。 55考妣(bi筆):稱已死的父母。56累世:世世。 未俗:亂世敗壞的風俗習慣。 57有司之細故:官吏們細小的事情。 58措:實施。 59因任:聽任。 60精神之運:主觀努力。 61加:施加。 62名實:名義和實效。 63廁:參與,置。 64以詩賦記誦求夫下之士:宋代科舉考試主要是考詩賦和背誦經書來選拔士子。 65敘:排次第。 66轉徙:調動官職。 亟(qi氣):頻繁。 67考績:考核實績。 68游談之眾:游說空談的一些人。69亂真:此處指混作真有才干的人。 70交私養望:私下勾結,培植自己的聲望。 71顯官:顯赫的官職。 72獨立營職:沒有靠山勤于職守。 73取容:獲得別人的歡心。 74壞:受到損害。 75申敕(chi赤):發布政府的命令,這里引申為告誡、約束的意思。 76久:使之久。 疆場之權:鎮守邊疆的權力。 77宿衛:保衛宮廷的人,指禁衛軍。 78五代: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 姑息羈縻:縱容籠絡。 79親疏隆殺(shai曬):親近疏遠恩寵冷落。 80昌熾:昌盛。81堯、湯水旱之變:相傳堯時有九年水災,商湯時有五年旱災。82累圣:指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各帝。 83躬上圣之質:本身賦有最圣明的資質。 84緒:絲線頭。這里指前人留下來的事業,即帝業。 85恃:依靠。 86終怠:始終懶散。 87將明之義:人臣應有奉行王命、向王辨明國事是非的責任。將,奉行。明,辨明。《詩經·大雅·烝民》:“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 88茍:茍且。 諱忌之誅,因觸犯皇帝忌諱而應受到的懲罰。 89取進止:封建時代寫給皇帝奏章的套語,意思是“當否,請裁奪”。
【今譯】 我前日承蒙陛下問到本朝享有帝位一百多年而天下太平無事的原因。我因為學問淺薄、見識不廣,有辱圣上的垂詢,加之迫于時間短促,不敢久留,來不及詳細說明,就拜辭而退下。私下想,皇上問到這個問題,是天下人的幸運,而我卻沒有貢獻一句話,這不是近臣侍奉皇帝所應有的道理,所以膽敢冒犯而粗略地陳述自己的見解。
我私下想太祖具有超人的智慧,獨到的見解,完全了解各方面人事的真偽情況,指揮分派工作,一定使臣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變革設置和措施,一定適合事情的需要。所以他能夠統率將帥,使士兵齊心合力,對外能夠抵抗夷狄的侵略,對內能夠平定中原。這之后廢除苛稅,禁止酷刑,解除強橫的藩鎮兵權,誅殺貪殘的官吏,自身簡樸勤儉,為天下人當了先導。太祖在制定政策發布政令的時候,完全從使老百姓得到安定和好處為本。太宗憑聰慧勇武繼承了太祖的帝業;真宗靠謙和仁愛守住了祖宗的基業;直到仁宗、英宗,都沒有什么過失。這就是本朝享有帝位百年而天下太平無事的原因。
仁宗在位歷時最久。我當時擔任侍從官,朝廷的一切孜令措施的經過和原委,我都親眼看到。我試著給陛下說一些,請陛下仔細地選擇其中可行的,拿來作為當前措施的借鑒。
我想仁宗作為皇帝,上敬畏天意,下敬畏人言;待人寬厚仁愛、謙恭儉樸,都出于本性,而且忠恕誠懇,始終一貫。他不曾隨便興設一項徭役,不曾隨便殺過一個人。審理和判決罪案時,盡量給犯人以生路,而特別厭惡那些殘害騷擾百姓的官吏。寧可委屈自己,損失財物給夷狄,而始終不忍對他們用兵。刑罰公平,獎賞重又守信用;采納諫官御史的話,多聽多看,而不被偏激的讒言所蒙蔽;根據眾人的見聞,提拔起用跟自己疏遠卻有德才的人,同時又用“相坐之法”來制約。從監察州郡的官員直到地方州縣的官吏都不敢暴虐殘酷,私自征調徭役賦稅,來傷害百姓。自從西夏人歸順以來,蠻夷外族沒有發生大的動亂,邊疆上的人民父子夫妻都避免了死于戰亂;而中原的人民安居樂業,繁衍生息,一直到現在。這些都是仁宗皇帝不曾隨便興設一項徭役,不曾隨便殺死一人,審理和判決罪案盡力給犯人以生路,而特別厭惡那些殘害騷擾百姓的官吏,寧可委屈自己損失財物送給夷狄,而不忍對夷狄用兵這一系列措施所得到的成效。朝廷大臣、皇親國戚和皇帝身邊親信,沒有人敢于強橫犯法,約束自己穩重謹慎,或許超過平民百姓,這是刑罰公平所得到的成效。招募天下勇猛強暴而狡詐的人當兵,將近百萬,并沒有良將來統率,但陰謀叛變的人總是很快就失敗;集中天下的財物,雖然設有帳冊,委派小吏管理,并沒有能干的官員來查核,但是從中盜竊的人總是很快就被揭發出來,災荒饑餓的歲月,流亡者填滿了道路,尸體枕著尸體,但是乘機搶奪的強盜總是很快就捕獲,這是獎賞重而守信用所獲得的成效。朝廷大臣、皇親國戚和皇上親信,沒有人敢大肆作威作福,到處私受賄賂,一旦有奸邪陰謀,隨即有人向朝廷報告;貪婪奸詐強橫狡猾的人,即使有時被任用,但不會長久,這就是采納諫官御史的話又多聽多看而不被偏激的讒言所蒙蔽的效果。從縣令、京官以至監司、臺閣重臣,提拔任用,雖然不全是稱職的人,但是當時被稱為有才能的人,也很少被埋沒受阻而不被收用,這是依靠眾人的見聞,選拔跟皇帝疏遠而有德才的人,同時用“相坐之法”來加以制約的效果。仁宗皇帝逝世那天,天下民眾都痛哭流涕,好像死了父母一樣,這就是仁宗皇帝寬厚仁愛、謙恭儉樸出于本性、忠恕誠實始終如一的成效。
但是本朝歷代保守著亂世敗壞的習俗弊端,卻沒有親友群臣的非議,皇上早晚相處的,只不過是宦官宮女,出來處理政事,又不過是各部官吏們細小的事情,不曾像古代大有作為的國君,同學士、大夫討論先王的法律制度,讓它在天下實施。一切聽任客觀形勢的發展,而不施加主觀努力;名義和實效是否相符,也不去考察。君子不是不被重用,但是小人也能夠混雜在里面;正確的言論不是不被容納,但是邪說也有時被采用。以吟詩作賦記誦經書選拔天下的士人,卻沒有用學校來培養人才的制度;用科舉、名次和資歷來授與朝廷的官位,卻沒有考核官吏的方法。監司沒有設置檢查的人,守將也不是選擇出來的官吏。調動官員十分頻繁,已經難于考核故績,而游說空談的一些人,因此能混充真有才干的人。私下勾結獵取聲望的人,多得到顯赫的官職;沒有靠山勤于職守的人,有的卻受到排擠壓抑。所以官場上下因循茍且、偷懶怠惰,只要討得別人歡心罷了。即使有能干的人在職位上,也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農民被徭役害得破產,卻沒有見到朝廷特別加以救助撫恤;也沒有為他們委派官員去整修農田水利。兵士中摻雜著老弱的人,卻沒有告誡約束、嚴格訓練;又沒有為他們選派良將,使將軍能長期鎮守邊防。禁衛軍聚集的士兵都是無賴的人,卻沒有改變五代以來對軍隊縱容籠絡、胡亂收編的舊習。皇族中沒有教育、訓導、選拔的實際措施,也沒有采用先王區別親近疏遠、恩寵冷落的用人原則。治理財政,大抵沒有法度可循。因此,雖然皇上勤儉節約,而老百姓并不富裕;皇上發奮勤勞,而國家卻不強盛。幸好不是夷狄強盛昌獗的時候,又沒有堯、湯時代水災旱災的變異,所以天下太平無事,超過百年。雖說是人為的努力,實在也是上天的幫助。大概由于幾代先帝都是上敬畏天意,下敬畏人言,寬仁恭儉,忠恕誠實,這就是他們能得到上天幫助的原因吧。
我私下想陛下本身就具備最圣明的資質,繼承了永久無窮的帝業,懂得上天幫助是不能長久依靠的,人事是不能輕忽馬虎一直拖到最后的,那么,大有作為的時機,正在今天。我不敢隨便放棄人臣應有的奉行王命、向王辨明國事是非的責任,而茍且偷生,逃避因觸犯皇上忌諱而應受的誅殺。恭請陛下寬恕赦免,留心思考我的意見,那就是國家的幸運了。可否,聽候陛下裁決。
【集評】 清·顧震滄《荊公年譜》:“公之傾動主上,得專政柄者,盡在此書。其于宋室中葉之病,言言洞中膏肓矣。”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此篇精神骨髓,荊公所以直入神宗之脅,全在說仁廟處,可謂搏虎屠龍手。”
【總案】 一○六八年,宋神宗即位后,有志圖強,詔請王安石從江寧赴京入對,詢問“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王安石入對后寫了這篇札子。他回顧歷史,指出本朝享國百年,天下無事,只是表面現象,實則積弊甚多,危機四伏,因而變法改革刻不容緩。于此顯見作者識見之高遠,膽量之過人。看得遠,見得深,析得透。
檢討本朝失誤,既不能得罪皇帝,須委婉含蓄;又不能敷衍應付,應直言無隱。王安石以痛切之心歷數積弊,又一片赤誠寄希望于變革。氣魄宏偉,頭腦冷靜,字斟句酌,褒貶得宜。判斷中肯,在平心靜氣的條分縷析中坦露出耿耿忠心,蘊藏著堅實的力量。
文章綱舉目張,結構謹嚴。首段寫因問而上陳。二段追溯本朝百年無事原因與經過,勾勒清晰,言簡意賅。三四段專析仁宗“施為本末”,隱寓善善從長之意。從皇帝本人德行,講到訟獄、外交、刑賞、納諫、薦才等方面措施成效,最后以逝世時天下盡哀收住,層次極為清晰。五段文筆一轉,歷陳因循末俗之弊。先從人君不用賢人、因循守舊說起,說到官僚機構癰腫癱瘓,再分說農、兵、禁軍、宗室存在的積貧、積弱,最后說到理財無法,斷語老辣犀利,揭露全面深刻。最后一段復又振起。首尾兩段呼應,一再表明自己愿為國效力的忠心,對神宗寄以厚望。
文章分析全面又重點突出。前面以主要篇幅肯定百年無事,論其緣由,放在顯著位置;揭示弊端及危害,放在后面次要位置,卻是文章重心所在,與上文一一對照。頌揚力戒虛夸,諷喻輕重得宜,既符合辯證統一規律,又更顯警策。對本朝帝王重點突出太祖與仁宗。這不僅因為太祖是開國之君,奠一統大業,更主要是他領導了北宋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形成長期穩定的政局。仁宗施政本末作者有切身感受,看得準;而仁宗的柔弱直接導致慶歷新政的失敗,國勢由穩定日趨貧弱。兩次改革,一成功一失敗,對照鮮明,發人深省,皇帝的關鍵作用被突出出來,神宗該怎么辦也就在不言中了。
上一篇:羅大經《無官御史》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司馬光《李愬雪夜平蔡州》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