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
王士禎是清初著名的詩論家和大詩人。他論詩倡導“神韻”說,創作也以“神韻”詩為最著。這首《秦淮雜詩》,就是“神韻”詩的代表作。
這首詩寫于順治十八年(1661),抒發對南京秦淮的思念之情,描寫秦淮河畔的暮春景象。但它是否寓有一個深刻的主題?這個主題是什么?卻令人深思。詩中有兩處特別值得注意,一是“秣陵”,一是“殘秋”。
“秣陵”即南京。明朝初年,南京是國都,太祖孝陵在此;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南京仍作陪都,設有中央機構,制度與北京略同,崇禎亡國,南明弘光小朝廷也以南京為都城。因此,南京便成了明朝政權的一個象征。這在清初人們的心目中,尤其是如此。而王士禎在詩中說“腸斷秣陵舟”,表面上是思念南京,實際上卻很可能是思念故園,所以才到了“腸斷”的地步。聯系唐代李商隱《垂柳》所謂“腸斷靈和殿,先皇玉座空”來看,那就更不止是思念,而是在悼念了。
“殘秋”似乎可以證實這一點。詩人多年來一直“腸斷秣陵”,“夢繞秦淮”,如此思念之極,然而寫到那里的景象,卻是“濃春煙景似殘秋”。“暮春三月”,本來是“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一派生機,然而在王士禎看來,卻像是萬物凋殘的秋末,一片蕭條。這就是說,昔日秦淮河畔的繁華,如今灰飛煙滅,完全消逝了,只剩下“荒園一種瓢兒菜,獨占秦淮舊日春”(蔣超《金陵舊院》)。這種今昔對比,恐怕即寄寓著詩人的家國淪亡之感。
照此推理,這首詩的真正主題應當是悼念剛剛滅亡不久的明朝故國。然而,這個主題在詩中卻反映得十分“朦朧”。盡管我們在上文做了許多“索隱”“考證”工作,但最終也只能是一種推測而已,并不能一口咬定它寫的就是這個主題。如此朦朧含蓄,吞吐不盡,看似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但又難以捉摸,無法指實,正是“神韻”詩在主題表現上的特點。
“神韻”詩在語言上力求華美,盡量選用明雋圓潤的辭藻,打磨得流暢清秀。這首詩同樣體現了這一特點。特別是第三句的“雨絲風片”,出自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出《驚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以現成的戲曲唱詞打并入詩,尤能顯示其語言特色。全詩風格,接近唐代王、孟、韋、柳一派,清新溫婉,自然入妙,富有韻味。總之,這首詩可以說是“神韻”詩的一個典型。
順便說一句,《秦淮雜詩》在《漁洋詩集》中共收二十首,此作“十四首”,系據選本《漁洋精華錄》。
上一篇:陳恭尹《讀秦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趙俞《督亢陂》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