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仁《寄衣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許志仁
貂裘雖云溫,非妾手中跡。惟此萬里衣,一針三嘆息。嘆息恐人聞,縫時常避人。開緘勿嫌涴,中有雙淚痕。江南十月雁初飛,邊地才秋塞草衰。衣成妾手君寧見,寒到君邊妾自知。寄書問征夫,好在何當還?西風吹妾夢,夜度魯陽關。
古代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古詩中常有秋閨搗練、制衣和寄衣的描寫。這首詩圍繞制衣寄衣的活動進行抒情,表達了思婦對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詩開始以珍貴的貂裘與所寄的征衣相對照,構思新穎奇巧。貂裘盡管輕暖,但非思婦親手裁制,而從萬里之遙所寄的征衣,針針線線都飽含著她的深情。兩相比較,對于征人來說,前者僅可暖身,后者卻能暖心。 “一針三嘆息”一句概括了思婦制衣過程中復雜的心理狀態,其中有征人與思婦之間深摯的恩愛,有思婦對征人強烈的思念,還有征人久戍不歸給思婦帶來的深沉憂傷。試問,人世間有什么華貴的衣物,能比飽含著這種感情制成的征衣更珍貴呢? “惟此萬里衣”中的“惟此”二字強調了此衣無與類比的價值,足見詩人用詞之精。因為思念丈夫而憂傷、哀嘆,
作為年輕的思婦,是不便向外人公開這種內心隱秘的。“嘆息恐人聞,縫時常避人。”道出了個中真情。因為要“常避人”,她的處境就更孤寂,而苦悶的心情也就更難排解。在這憂思已極又無以訴說的情況下,誰能控制住自己傷心的淚水呢?“開緘無嫌涴,中有雙淚痕。”話說得委婉含蓄,感情卻痛楚深沉。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思婦邊縫衣邊垂淚,以致把手中的活計沾濕而弄臟的情景,也聽到了她對丈夫那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
“江南十月雁初飛,邊地才秋塞草衰。”這是這首抒情詩中僅有的描景之筆,然而其中的景已經融入了情。 “江南” “邊地”點出思婦、征人各自的所在,暗含“萬里衣”中的“萬里”之意,給人天涯睽隔之感。 “十月雁初飛”與“才秋塞草衰”形象地說明了兩地氣候的懸殊。思婦身在江南,心向邊地,對此她是十分關注的。 “衣成妾手君寧見,寒到君邊妾自知。”兩句表明思婦根本無需征人催促,主動按時將征衣制成寄去,她對丈夫的關心體貼是無微不至的。
征人離家已久,這時思婦最迫切的心愿是得知他的歸期。所以隨著寄衣,又修書相問。 “好在何當還”,把對丈夫的千言萬語凝成了這么一句,她多么希望丈夫早早歸來啊!然而一個“何”字見出歸期的渺茫。就在她最急切最惆悵的當兒,忽覺秋風驟起,涼氣襲人。丈夫歸期不知,征衣又可曾寄到?這些都更使她牽腸掛肚,望眼欲穿,她實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緒,恨不能立即動身奔赴邊地。白日苦思,夜晚必然成夢, “西風吹妾夢,夜渡魯陽關。”魯陽在今河南魯山縣境,應是當時由內地到邊關的必由之路。這位柔弱女子要與相隔萬里的夫婿相見,只能是在夢中了。然而夢境是虛幻的,盡管夢幻中能得到暫時的精神安慰,但醒來之后,她會更加痛苦。讀到此,我們怎能不為思婦對丈夫的摯情所感動,而對她的不幸深表同情呢?
誠然,在當時遭逢這種不幸的,決非一人一姓,這首詩由于取材典型,所反映的內容有其深刻的時代意義,它揭示了在古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苦難。
詩以抒情為軸心,兼以對照襯托(貂裘與征衣、江南與邊地)、細節渲染(嘆息、避人、流淚及修書等)及施展想象(夢度魯陽關)的手法,將思婦思念征人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細膩、逼真,給人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感受。
上一篇:洪亮吉《宜溝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程含章《小兒歌(一)》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