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戰(zhàn)國策目錄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劉向所定《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2,《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3。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4,而疑其不可考者5,然后《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6,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zhàn)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7,不得不然。則可謂惑于流俗8。而不篤于自信者也9。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為哉10!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11,其變固殊12,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來先后未嘗不同也。二事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13,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14,豈好為異論哉15?能勿茍而已矣16。可謂不惑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戰(zhàn)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17;其設心注意18,偷為一切之計而已19。故論詐之便20,而諱其敗21;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22,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23;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24,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25。
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26,用之無弊。故古之圣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 “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7,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28?”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于天下29,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后以禁,則齊30;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后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31?放而絕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32,有為墨子之言者33,皆著而非之34。至于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漢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35,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注釋】 1《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國事》、《短長》、《事語》等,書載戰(zhàn)國縱橫家、法家、兵家游談之詞與故事。編者名已佚,卷帙混亂。西漢劉向進行整理,以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等國家為序,定名《戰(zhàn)國策》。 2劉向:西漢學者、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曾校閱皇家圖書,撰成《別錄》。著有《列女傳》、《新序》、《說苑》等書。 3《崇文總目》:宋代國家藏書目錄。闕:同“缺”。 4正:校正。誤謬:錯誤。 5疑:存。 6向:劉向。 7卒:最后。度(duo):揣摩、猜測。 8流俗:世俗,指不合于俗家之道的見解。 9篤:厚,堅強。 10后世:指“周之先”之后,意同“當世”。不可為:不可行。 11二帝:堯、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 12殊:不同。 13適變:適應時代而改變。 14守:堅持。 15好(hao):喜好。 16茍:輕易隨便。 17說:縱橫之論。合:投合,指投合時主之心。 18設心:居心。注意:措意、用意。 19偷:茍且。一切之計:一時的權宜之策。 20便:利。21諱:避而不談。敗:危害。 22蔽:掩蓋。患:禍。 23不勝(sheng)其害:禍害無窮。 24蘇秦:戰(zhàn)國時濟陽人。著名的游說之士,主張六國“合縱”以抗秦,后被刺死于齊。商鞅: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著名的政治家。輔佐秦孝公,變法成功,國家富強。秦惠王即位,受人誣告而被害。孫臏:戰(zhàn)國時著名軍事家。他的同學龐涓嫉其才,用計騙他至魏,處以臏刑(削掉膝蓋骨)。吳起: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人,后入魏、入楚,為名將。輔佐楚悼王變法,為貴族所殺。李斯:戰(zhàn)國時楚國上蔡人。入秦輔佐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官至丞相。秦二世即位,為趙高所誣,處以腰斬。 25俗:世俗。寤:悟,覺醒。 26疵(ci):缺點。 27放:放棄。絕:不使流傳。 28泯(min):消滅。 29明:點明。 30齊:看法一致。 31籍:書籍。32有為神農之言者:《孟子·滕文公上》載有農家學派許行的言論。33有為墨子之言者:《孟子·滕文公上》載有墨家學派人物的言論。34著:記載。非之:批駁它們。 35高誘:東漢涿郡(治所今屬河北涿縣)人,曾注《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
【今譯】 劉向編定的《戰(zhàn)國策》共三十三篇,《崇文總目》說缺第十一篇。我訪書于士大夫家,才收集齊全,經過校正錯誤,而將不可考的作為存疑問題,然后《戰(zhàn)國策》又成為完整的書了。
我認為,劉向為這部書寫敘錄談周代最初的時候,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國家治理得很好;到了后來,搞謀詐的得到重用而行仁義的路被阻,所以天下大亂。他這個見解很正確,但他后文又說這部書所記載的戰(zhàn)國謀士所獻的謀詐策略是考慮到當時各國君主能夠采納實行,所以不得不那樣。這可說是被世俗之見所迷,而沒有堅定的自信心。
在孔子、孟子的時代,離周之初,已幾百年,周代原先的法度已不存在,過去的風俗已失去很久!孔、孟卻獨能宏揚先王之道,以為它不可改變,難道是要強使天下的國君做當時已做不到的事嗎?還是因為遇到新的時代、新的變化而去推行當時之法,使它不違背于先王之意罷了。
堯、舜、禹、湯、周文王之治,變化固然不同,法度固然相異,而它們?yōu)閲姨煜碌闹髦迹镜暮头歉镜模胂仁牒螅瑓s沒有什么不同。孔孟之道,就是這么樣的。法,要適應時代變化,不必都相同;道,是樹立根本的,不能不一貫:這是不可改變的道理。因而孔、孟堅持它,哪里是好為異論啊?能不茍且罷了。這可說是不為世俗之見所迷,而富有堅定的自信心了。
戰(zhàn)國時代的游士卻不然:他們不曉得應堅信先王之道,而只顧他們的游說獻策能投合當時君主之所好;他們的居心,只是為一時的權宜之計罷了。因而只說詐謀之利,而諱言它的危害;只講出兵的好處,而隱瞞它的禍害。他們個個去做的,莫不是暫時有利,而害處更大;有所得,卻不勝其失。結果,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等招致亡身之禍,而六國國君和秦任用他們,也亡國了。戰(zhàn)國游士的作為是社會的大禍害本是很清楚的,但世俗之人卻還不醒悟啊。
細細想來,先王之道,因時代不同而能適應變化;法不相同,但檢驗它沒有缺點、運用它沒有弊端,因而古代的圣人賢人,沒有以先王之道換作別的。
有人會說:“邪說危害正道應當廢棄,那么沒有禁毀這部書難道可以嗎?”我說:“君子的禁邪說呵,應揭露其觀點于天下,使當世人都知道游說之詞不可信,然后加以禁止,大家的見解就一致了;使后世的人都知道他的游說之詞不可行,然后加以禁止,大家就懂得是為什么了。那里需要銷毀這部書呢。要講廢棄,再沒有比這個作法更好的了。所以孟子著書,遇到農家的言論、墨家的言論,都記入書中,然后進行反駁。至于這部《戰(zhàn)國策》的寫作,上接春秋,下到楚漢,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記載了當時的歷史,絕不應銷毀。”
《戰(zhàn)國策》有高誘注釋的二十一篇,有的說是三十二篇,《崇文總目》說存八篇,今實存十篇。
【集評】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此篇節(jié)奏從容和緩,且有條理,又藏鋒不露。初讀若太羹美酒,當仔細味之。若他煉字好,過換處不覺,其間又有深意存。”
·王道思《古文辭類纂》引:“何等謹嚴,而雍容敦博之氣宛然。”
·王遵巖《唐宋文舉要》引:“此序與《新序》序相類,而此篇為英爽軼宕。”
清·方苞《唐宋文舉要》引:“南豐之文,長于古道,故序古書尤佳,而此篇及《列女傳》、《新序》目錄序尤勝,淳長明潔,所以能與歐、王并驅,而爭先于蘇氏也。”
【總案】 先秦以后書籍逐漸盛行序言,有的為作者自撰,有的為同時人所作,有的為后人整理時所書,它們對于讀者了解該書的作者、成書經過、內容特點、流行概況,等等,無疑是不可少的。一般來說,為古籍寫序難度較大,它不僅要求作者工于文詞,還要求作者博學多識,對于所序之書有研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是以撰寫這類序言見長的。
曾鞏在汴京擔任官職、編校古籍期間(1061—1069 ),曾整理《戰(zhàn)國策》、《徐于中論》、《南齊書》等。每成一書,他都撰寫一篇目錄序(它類似于《四庫全書總目》的提要),供閱讀者參考。
《戰(zhàn)國策》是一部有關戰(zhàn)國歷史的史料匯編,其中多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對司馬遷編寫《史記》,對蘇洵、蘇軾父子雄辯文風的形成頗有影響。但這部書內容龐雜,游士說客所起的歷史作用不同,其中縱橫家往往以個人名利為先,詭詐多變,言行缺乏原則,凡此種種都容易造成對《戰(zhàn)國策》一書評價的分歧。
西漢劉向編寫《戰(zhàn)國策》,在敘錄中曾作評論。他一方面講謀詐用而天下亂,一方面又肯定謀士的作為,在曾鞏看來,這是不對的。他的《戰(zhàn)國策目錄序》通過對劉向論點的反駁,提出“法”可以因時而異,但體現儒家政治的“先王之道”卻不能變的原則,批評了《戰(zhàn)國策》的主要思想傾向,指責游士之說為招致身亡國滅的“邪說”。但他不同意禁毀原書,理由有二:一是讓人知道“邪說”之不可從比簡單禁止效果更好;二是《戰(zhàn)國策》具有文獻資料價值,應予保存。曾鞏的序言雖可商榷,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仍不失為一家之言。
從寫法上看,這篇序言是有特點的。它在第一段簡敘重新整理這部書的經過;第二段提出立論標準;第三段指出游士之說的危害;第四段說《戰(zhàn)國策》不當禁毀;最后一段介紹前人注本的存佚情況。文章語言簡潔,行文有條不紊,駁論有力,邏輯嚴密,鋒芒不露,是古代書籍序言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李清照《打馬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