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①。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②。
【注釋】 ①仞(ren刃):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七尺(一說八尺)為仞。②王師:指南宋的軍隊。
【賞析】 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個題目之下,詩人共寫了兩首七絕。選在這里的是其中的第二首。這組詩寫于陸游晚年被罷官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閑居期間。這時他已68歲。他一生力主抗金復土,至死尚惦記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兒》)正是這種念念不忘收復國土的感情郁積胸中,才使他雖身居鄉間,仍心慮國事,對南宋朝廷被茍安投降派所把持深表憂慮和不滿,對淪陷區人民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滿懷同情和悲憫。這首詩的內容是與“迎涼”密切相關的。甚至可以說,“迎涼”是詩人寫作這詩時的靈感的觸媒。“迎涼”,即迎面吹來的涼風。在一般的天氣里,刮的都是西北風。從南宋與金對峙的版圖來看,詩人的故鄉,亦即創作此詩的地點是在東南方。正因為風是從西北方向刮來,又有一股沁人肌骨的“寒意”,因此,詩人不禁向西北方向極目,他仿佛看到,那曾經是北宋版圖的大片黃河流域以及那處于北宋版圖的西北部最雄偉的山峰——華山。于是,詩句脫口而出:“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河”指黃河,“岳”,指西岳華山。“三萬里”“五千仞”均是約數,與實際長度和高度來說都有所夸張。這種修辭上的夸飾,是由詩人對祖國河山充滿著熱愛和自豪的情感所決定的。“上摩天”與“東入海”分別從“縱”與“橫”擴大了讀者的視野,仿佛是用一架具有廣角鏡頭和望遠鏡頭功能的現代化照像機攝下來的圖片。而“東入海”三字,又象是用直升飛機俯拍的“跟鏡頭”,把整個黃河流域的地區從西到東都拍了下來。
如果說“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二句,是詩人用他詩筆的鏡頭在對淪陷區的廣袤的土地作鳥瞰式的掃瞄,那么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則是將鏡頭突然推近,對準淪陷區的民眾,作各種面部特寫。有的淚流滿面,有的欲哭無淚,有的是失望后的悲傷的眼神,有的是仍然寄予希望的表情。“胡塵”兩字,是對空間的確定,有胡塵之處必有遺民之淚,淚入塵里,塵吸淚盡。一個“又”字,是對時間的伸延:去年失望,今年希望;今又失望,復寄望于明年。這是詩人設想的遺民的心態,也是詩人自己的心態。可見,詩人收復國土的愿望是何等之強烈!對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是何等之深切! 不然,怎會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遺囑呢!
上一篇:《離別》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秋思》原文與翻譯、賞析